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发展是甘肃民族地区现代化的重点,但是甘肃民族地区脆弱生态环境的空间分布与贫困地区的地域分布存在地理空间意义上的非良性耦合,制约着当地的可持续发展。而甘肃民族地区区位特殊,是保障甘肃乃至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如何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其自身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甘肃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迫切问题。
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耦合的研究属于边缘性和交叉性研究领域,本文通过借鉴吸收学界前贤的研究成果和实地调查分析,以民族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将甘肃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将二者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进行耦合研究。首先通过横向和纵向相结合分析发现,甘肃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处在全省低层次,不如全国大多少数民族地区。基于遥感和GIS研究方法,分析表明其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存在诸多制约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植被退化严重,土地荒漠化、沙漠化迅速,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频发,湿地干涸、水土涵养功能萎缩等。从民族经济学角度出发,挖掘出该区地域文化中-藏传佛教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对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通过协调发展度计算表明甘肃民族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并不乐观,其中阿克塞、肃北、肃南属于初级协调发展类区域,天祝、甘南属于勉强协调发展类区域,而张家川和临夏处于失调状态。在此基础上引入社会系统进行分析,表明甘肃民族地区存在“生态环境脆弱——贫困——人口素质低、增长过快——掠夺式开发利用——生态环境更脆弱”的恶性循环现象,即所谓的“PPE怪圈”。从生态经济学角度提出以发展生态产业、建设生态型小城镇、加强民族文化建设从而实现该区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最后提出了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制度创新、健全利益补偿机制、积极推广实行有效的生态移民政策、加强劳务输出、建立生态经济信息系统等对策,对突破生态环境制约发展经济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