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绝大多数系脑动脉瘤破裂所致,其死亡率达到22~25%。SAH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由其引起的脑缺血和脑梗死是致残和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迄今为止,CVS的治疗仍然十分棘手。尽管在CVS的基础实验上作了大量深入研究并取得了诸多突破,但在临床上仍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对于CVS的发生机制及防治措施尚需深入研究。本课题拟建立一种和颅内动脉破裂出血引起SAH相似病理过程的动物模型,从而进一步探明CVS发生机制,寻找能准确预示CVS发生的可靠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寻找更加有效的抗CVS的药物及治疗方法。第一部分兔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的建立目的建立一种能更接近人脑动脉瘤破裂引起SAH过程的动物模型,进一步探明CVS发生机制。方法通过介入法经股动脉路径穿刺兔颈内动脉,造成SAH,然后将60只实验兔分按各时间点(对照组、假手术组、术后0h、3h、6h、12h、1d、3d、7d、14d)分成10组,每组6例,行脑血管造影,然后灌注-固定,处死后取基底动脉切片常规行HE染色观察,通过图像分析系统分析,测定动脉内径及血管壁厚度。结果兔血管内穿刺法制作的SAH模型呈急性期脑血管痉挛(SAH后12h)和迟发性脑血管痉挛(SAH后7d)双相改变。结论此动物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动脉瘤性SAH后血管痉挛改变的病理过程。第二部分脑血管痉挛过程中血管内皮增生机制的研究目的探讨血管内皮增生机制在SAH后CVS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将60只实验兔按各时间点(对照组、假手术组、术后0h、3h、6h、12h、1d、3d、7d、14d)分组,每组6例,留取实验兔静脉血,利用ELISA法检测血清IGF-1、FGF、TGF-β1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动物处死后取基底动脉切片行α-actin免疫组化检测增殖内膜细胞来源,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化检测增殖细胞表达情况并计数。结果SAH后IGF-1、FGF、TGF-β1值表达均有异常,TGF-β1值于SAH后12小时达到谷值、FGF值于SAH后3天达到峰值、IGF-1值于SAH后6小时达到峰值,基底动脉管壁的PCNA阳性细胞数至SAH后7天达到峰值,峰值维持到SAH后14天,在迟发性痉挛期兔脑血管存在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内移。结论血管内皮增生参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过程。第三部分曲匹地尔防治脑血管痉挛的实验研究目的研究曲匹地尔对不同时期脑血管痉挛的防治作用。方法将12只兔于SAH后摄入曲匹地尔,分别于各指标出现峰(谷)值的时间点检测血清IGF-1(SAH后6h)、FGF(SAH后3d)、TGF-β1(SAH后12h)水平,同时脑血管造影,然后按急性痉挛期(12h)及迟发性痉挛期(7d)分2组,每组6例,处死获取基底动脉切片,HE染色观察测定动脉内径及壁厚,行α-actin及PCNA免疫组化并行PCNA阳性细胞计数,再将检测值分别与对应时间段SAH兔模型的检测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曲匹地尔可降低兔SAH后血清FGF水平,升高血清TGF-β1水平,对基底动脉急性痉挛无缓解作用,对基底动脉迟发性痉挛有缓解作用。结论曲匹地尔对急性脑血管痉挛的防治效果不显著,对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