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兔下颌骨慢性骨髓炎动物模型建立的研究目的:探讨下颌骨慢性骨髓炎的造模方法。方法: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2只,于下颌骨下缘外侧近正中联合处开骨窗依次注入0.1ml5%鱼肝油酸钠和0.1ml5.0×108cfu/ml金黄色葡萄球菌悬液,骨蜡封闭骨窗,全身不应用抗生素预防菌血症,术后常规回笼饲养。于六周、十周、十四周采用以下方法检测:①肉眼大体观察;②双能x线(DEX)骨密度(BMD)检测;③CBCT(锥束CT)放射学形态观察;④局部产物细菌培养;⑤六周、十周、十四周随机处死实验动物做组织病理学切片等对骨髓炎模型是否建立成功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结果:①肉眼大体观察:所有大白兔早期精神状况较差伴大量饮水,食欲降低,体重增长缓慢;手术区域肉眼观有不同程度的软组织肿胀,轻轻触碰肿胀区,动物即感到严重不适,有脓性分泌物并且存在瘘道。②手术后第六周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发现手术区骨密度值较对侧正常骨质骨低,六周、十周、十四周随时间推移手术区骨密度值有增大趋势但手术区骨密度值变化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建模后六周CBCT显示手术区骨溶解破坏增加,骨缺损面积扩大,骨小梁变细及间距增大。六周、十周、十四周骨缺损有缩小趋势但至十四周时仍能观察到影像学骨缺损形态,并且骨缺损大小随时间变化不具有统计学意义。④建模后六周局部取材细菌培养做细菌鉴定,结果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十四周时仍能从动物手术区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⑤病理切片六周时显示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桨细胞浸润以及死骨形成。十四周时仍能明显观察到慢性骨髓炎的典型病理学表现。结论:采用兔下颌骨下缘外侧近正中联合处实验性骨缺损内注射一定量细菌悬液的方法能够较好地建立起慢性骨髓炎模型。第二部分局部骨创内注射NBD多肽治疗兔下颌骨慢性骨髓炎的研究目的:探讨局部骨创内注射NBD多肽治疗兔下颌骨慢性骨髓炎的研究。方法: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18只,通过局部注射细菌悬液于兔下颌骨实验性骨缺损内的方法建立下颌骨慢性骨髓炎模型。将建立好的下颌骨慢性骨髓炎模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六只:第一组:伤口不作处理;第二组:对伤口进行清创;第三组:伤口清创后+局部注射nbd多肽,注射前将nbd多肽溶于生理盐水中制成1mg/ml的溶液,局部注射nbd多肽的量为:500ug/kg.。分组后于四周、八周本别采用以下方法对三组下颌骨慢性骨髓炎愈合情况进行评价:①双能x线骨密度(BMD)检测;②CBCT(锥束CT)放射学形态观察;③制作组织切片等进行病理学评价。结果:①双能x线分别对三组实验动物进行BMD检测后发现,第一组骨密度数值在第四周和第八周检测时数值最小,分别为0.51±0.13(g/cm3)和0.58±0.21(g/cm3).第三组骨密度数值最大,第四周和第八周检测结果分别为0.68±0.11(g/cm3)和0.91±0.15(g/cm3)。第二组骨密度数值大小介于第一组和第三组之间,第四周和第八周检测结果分别为0.59±0.19(g/cm3)和0.72±0.13(g/cm3)。第一组出现一例骨破坏进行性加重,骨密度值下降剧烈现象。②CBCT(锥束CT)对三组分别进行放射学形态观察后发现,第一组骨缺损缩小程度最小,而且出现一例骨破坏持续扩大现象,见图14。第三组骨缺损缩小程度最大,第二组骨缺损缩小趋势介于两者之间。③通过制作组织切片分别对三组实验动物进行病理学评价后发现,第一组在八周时仍能观察到明显的慢性骨髓炎病理表现即显示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桨细胞浸润,死骨形成。第三组经过治疗后,八周时的组织病理学切片显示炎症轻微,病理学表现不明显,第二组病理学表现炎症程度介于两者之间,有少量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桨细胞浸润。结论:实验结果显示通过局部骨创内注射NBD多肽的方法能够对兔下颌骨慢性骨髓炎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