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蒲松龄《聊斋志异》为个案分析,对文言短篇小说的叙事艺术进行理论的疏理和总结。在研究过程中,参照西方叙事理论及其相关术语和范畴,旨在寻找《聊斋》叙事中反复再现的艺术共相中所包含的叙事思想或叙事理念,是本文的基本研究思路。由于蒲松龄本人很少理论总结,因此,在论证分析中本文尽量结合《聊斋》诸家评点、比较与其本事及题材相似的白话小说的区别、以及现存稿本上保留下来的原稿与定稿的差别,以期真正从理论层面发现、归纳蒲氏《聊斋》中蕴含的叙事思想。 本文由引言、论文主体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引言提供了聊斋学近二十年来主要的几种批评思路和叙事研究的必要性,介绍了本课题目前的研究动态。论文主体分为四部分:一、《聊斋》的叙事结构:本章由表及里、由历时溯源到共时分析,系统分析了《聊斋》的史传外型、情节结构模式和叙事语法。二、《聊斋》的叙事时间:具体分析了《聊斋》叙事时间刻度的文人化,与长篇小说相比,其短篇体制约束下呈现出的以概述为主的时距特点,以及《聊斋》预叙中包含的文化底蕴。三、《聊斋》的叙事视角:介绍了《聊斋》对人称、聚焦的运用和视角转换流动之美。认为《聊斋》对限知视角的运用达到了相当自觉的精致,表征了《聊斋》叙事思想的成熟。四、《聊斋》的叙述者:具体分析了《聊斋》叙述者的类型及其以展示为主的叙述方式。在叙述者与隐含作者的关系中,《聊斋》叙事真正走向了分离并超越了史统,朝近代意义的小说观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最后,从叙述者角度解析了《聊斋》个性化的言说方式——“异史氏曰”。结语部分概括了本文的基本内容,指出了此课题可拓展的研究空间及其研究意义。 自蒲氏《聊斋》问世伊始,人们对此就付之以莫大的批评热忱。《聊斋》作为文言短篇小说,在白话通俗小说渐成气候的清代走向巅峰,是文学史的一个奇迹。运用叙事理论对之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探究文言小说、或《聊斋》独有的叙事艺术和叙事理念,或有助于当代的经典重读和小说理论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