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化石能源的有限供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能源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国内各省份能源效率水平差距明显。然而能源问题制约经济发展并非唯一的负面影响,能源消费活动使得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大量排入到大气层内造成了温室效应。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能源投入是全国能源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农业能效问题是协调区域发展、解决减排问题的重要举措。由于农业的发展与地理分布密切相关,参考经济学的区域趋同理论,我国省际农业能源效率是否存在区域趋同的现象有待实证研究。因此,我国省际间农业能源效率区域趋同的实证研究是一项重要且紧迫的课题。本研究主要进行我国省际之间农业能效水平区域趋同的验证与分析,分析区域间农业能效趋同的方向与速率,探究趋同影响因子的组成,为能源模型的研究探索新的内生动力模式,为农业领域制定能效发展政策建议和温室气体减排长效机制提供科学信息指导和理论支持。首先,本文介绍了我国农业的经济产出、能源消费及能源效率。基于σ趋同理论、核密度估计方法、γ趋同理论、绝对β趋同理论分别对省际农业能源强度进行趋同检验,各方法的检验结果均表明存在绝对趋同。相比较,绝对β趋同是一种可以给出趋同速率指标(β值)且能完成绝对趋同检验的最佳方法,结果表明1995-2016年省际农业能源强度表现出绝对β趋同,但不显著,研究期间的趋同率为1.22%。其次,根据俱乐部趋同的理论分析方法,依据DEA方法划分出3个俱乐部,并对3个俱乐部进行趋同检验。研究结果发现:第一、第二及第三俱乐部的农业能效的趋同率分别是1.93%、2.25%、5.17%。各俱乐部呈现明显的地理特征、能效特征、过渡迁移特征。最后,建立趋同影响因子的分析框架,对全国区域和3个俱乐部分别进行区域趋同影响因子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全国范围、3个俱乐部的趋同因子分别为10、10、6、9个。根据趋同影响因子的检验分析结果,本文提出具体的区域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