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以当年生榔榆(Ulmus parvifolia)、朴树(Celtis sinensis)幼苗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称重控制法对榔榆、朴树幼苗进行不同的土壤干湿交替处理,研究榔榆、朴树幼苗的生长状况、生理生化反应,探讨榔榆、朴树幼苗的耐旱特性及补偿效应机制,为进一步探讨木本植物的抗逆性及其补偿效应提供理论依据。实验设有CK、T1、T2、T3四个不同的土壤干湿交替处理次数,测定分析榔榆、朴树幼苗在每个处理前后的生长状况、光合参数及叶绿素荧光参数、渗透调节物质、丙二醛(MDA)含量、细胞膜透性、保护酶活性等生理生化指标。应用Excel、SPSS进行多重比较、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综合评价榔榆、朴树的耐旱能力,通过比较分析榔榆、朴树的耐旱性指标,为榆科植物进一步的耐旱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选取生长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叶绿素荧光参数、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Pro)、丙二醛(MDA)、细胞膜透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等多个指标综合分析发现:水分胁迫下榔榆、朴树的生长状况能反应出树种的耐旱性差异,通过榔榆、朴树幼苗的生长量可知,朴树对水分胁迫较为敏感,榔榆变化相对稳定,榔榆的耐旱性更强。土壤干湿交替处理阶段,榔榆、朴树的光合参数及叶绿素荧光参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表明水分胁迫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通过对比榔榆、朴树的差异性可以看出,朴树幼苗的光合参数及叶绿素荧光参数下降明显,榔榆光合参数及荧光参数变化较为稳定,说明朴树更易受水分胁迫的影响,对水分胁迫更敏感,榔榆具有更强的耐旱性。随着土壤干湿交替处理榔榆、朴树幼苗的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Pro)的含量在干旱时急剧上升,复水后缓慢下降,总体呈现上升的变化趋势。实验发现Pro的含量与植株的耐旱性呈反比,即植株的耐旱性越差,Pro含量积累越多。通过比较发现榔榆的耐旱性>朴树的耐旱性。实验结果显示,植株丙二醛(MDA)含量与细胞膜透性有着一定的关系,试验发现细胞膜透性越大,植株MDA含量越高。干旱胁迫造成植株的MDA和细胞膜透性含量上升。结果显示朴树幼苗的MDA和细胞膜透性显著高于榔榆,榔榆比朴树具有更强的耐旱性。在整个处理过程中,榔榆、朴树幼苗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随干湿交替处理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但都显著高于CK,说明酶活性的大小在榔榆、朴树耐旱性生理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比较酶活性大小发现,朴树幼苗酶活性变化幅度大,榔榆相对稳定,说明朴树对水分更敏感,榔榆具有更强的耐旱性。植株单一性状或一项指标的测定结果,难以准确反映植株的耐旱性程度,试验对多个生理生化指标进行差异性、相关性分析,并以综合评价的指标为准。综合多个生理指标分析发现:榔榆的耐旱性>朴树的耐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