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的影响因素及经济后果研究

来源 :中央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fgdfg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外开放、对内改革的步伐日渐加速,金融体制改革深化带来商业银行业务结构深度调整。利率市场化改革使得存贷利差收窄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商业银行坐靠高利差的时代一去不返;直接融资方式突飞猛进,催化传统银行间接融资主导的金融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网络金融、第三方支付异军突起,日益侵蚀银行业最初的支付中介领地;城商行规模扩张、农商行改制重组、民营银行准入放开,商业银行面临前所未有的外部竞争压力,实施战略转型,拓展新的利润增长来源成为现阶段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主题。表外业务发展水平是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集中体现。自Hassan(1993)首次将表外业务纳入银行绩效和风险影响的分析框架,国外学者针对不同国家银行数据展开了广泛研究(如,Smith et al.,2003;Calmès&Théoret,2010,2015;Alaa Guidara et al.,2016),研究结论亦不一致。我国由于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监管体制,表外业务在银行整体收入结构中的占比一直徘徊在较低水平,相关研究较为少见。2008年金融危机后,随着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等系列政策出台,在供需双方的共同推动下,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爆发式增长,表外资产规模扩张至253.52万亿的历史高点~1,超过表内资产总规模。全国性银行和城商行、农商行在信贷业务市场竞相角逐的同时,与信托、证券、基金等非银金融机构加深同业合作,传统表外业务模式创新层出不穷;为促进金融创新,维护金融稳定,监管机构调控政策频出,表外业务正经由野蛮生长逐步走向规范化发展。与此同时,信贷资产证券化这一新型表外业务在盘活存量资产、释放银行系统风险上被监管层和市场主体寄予厚望,历经试点-停滞-重启-扩大试点一波三折的发展历程,已由全国性大行拓展至城商行、农商行等地方银行,逐步进入常态化发展。然而,正本需溯源。由于经营规模、业务范围、资源禀赋、监管要求等方面的较大差异,不同类型银行在我国转轨经济发展过程中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责任。因此,结合我国国情探讨不同类型银行表外业务发展动因和可行路径,实现商业银行经营转型和竞争能力提升,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本质功能发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金融危机后2009-2016年近200家商业银行数据(也是现有研究可供获得的最大研究样本),紧扣现阶段商业银行面临竞争环境加剧这一最为首要的外部环境因素,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型”三性原则这一立行之本,从内外部两个角度建立表外业务发展影响因素的完整分析框架,研究各类型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在此基础上,探讨传统表外业务与表内信贷业务的关系,揭示其对银行盈利、资产组合风险和杠杆风险的影响及内在逻辑联系,基于市场数据实证研究信贷资产证券化这一新型表外业务对银行盈利和资产质量风险的现实影响;最后,本文针对不同类型银行提出差异化的表外业务发展可行路径。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归纳如下:第一,竞争加剧是驱动商业银行拓展表外业务的外部直接诱因,经营管理水平是制约表外业务收入提升的主要内部因素,目前市场发展初期阶段内部因素是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开展的主导原因。竞争越激烈、自身市场力量越大,全国性银行表外业务发展水平越高;城商行市场力量较小时更倾向于拓展表外业务扩大利润来源以应对竞争,而市场力量较大时更倾向于专注表内信贷业务;现阶段经营管理水平是影响农商行发展表外业务的首要因素。表外业务属于创新业务,伴随着更高的风险,风险偏好越高时表外业务发展动力更大;全国性银行面临更大的结构性流动不足,表外业务一定程度上被视为流动性管理手段,流动性水平越低时表外业务拓展积极性越高。信贷资产证券化流动性管理动机在各类型银行中逐步显现。第二,传统表外业务对银行盈利和风险的影响在不同类型银行中存在较大差异。全国性银行借助技术、人才、客户等资源禀赋优势,基于客户关系管理理论采取交叉销售策略,主动降低传统信贷业务定价水平以发展表外业务,获取长期盈利增长。城商行和农商行通过表外融资扩张业务规模实现监管套利,同时,通过同业理财和投资业务扩大投资收益,弥补信贷业务利息收入下降。基于此,全国性银行通过发展表外业务提升了资产收益率并降低资产组合风险,同时由于表外资产规模占比快速提升,资本金补充不足,面临更大的杠杆风险暴露水平;城商行表外业务拓展提升了资产收益率并减小了盈利波动,资产组合风险得以降低;农商行表外业务发展提升了资产收益率但盈利波动增大,经风险调整后的收益水平改善不明显,进一步印证经营管理水平是农商行表外业务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表外业务发展对各类型银行的股东收益和风险均具有积极作用,采用净资产收益率衡量将高估表外业务盈利、低估风险,为监管部门加强资本金监管提供了理论支撑。第三,信贷资产证券化有助于盘活银行存量资产、扩大资金来源和实现轻资产运营,进而促进表内信贷业务和表外业务协调发展。基于2012-2016年信贷资产证券化重启以来的市场发行数据,借鉴国外学者倾向得分匹配和双重差分检验分析思路(Sarkisyan et al.,2013),研究得出发行信贷资产支持证券银行相比未发行银行具有更高的资产收益率,同时增大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偏好,导致更高的不良资产率。各类型银行在开展这一新型业务的初期均呈现出较高的资产质量风险,随着市场发展完善和业务开展逐步成熟,风险影响降低,盈利提升作用逐步显现。这一结论为监管部门严格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准入,采取逐步扩大业务试点和推广的谨慎策略提供了支持证据。基于如上研究结论,本文对不同类型银行提出差异化表外业务发展策略建议:全国性银行具有资源禀赋优势应坚持拓展表外业务实行多元化发展,提升传统表外业务创新层次,着力商业银行直接融资业务并调整表外业务收入结构,提升承销发行类投资银行业务,控制业务发展风险。农商行应精耕本地信贷市场,提升经营管理能力和自身声誉,着力信贷客户增值表外服务,获取更高的信贷业务边际利差(DeYoung&Rice,2004)。与此同时,全国性银行应积极研究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盘活存量资产,调整资产结构,充分发挥资产证券化对表内信贷业务的支持作用,促进表内业务与表外业务协调发展;农商行应审慎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避免盲目扩大信贷投放带来资产质量下降的风险。城商行应结合自身实际,分别采取全国性银行和农商行的表外业务发展策略。本文还针对监管层面和行业层面提出了监管政策建议和行业规范建议,监管层应重点加强信息披露机制建设,充分揭示表外业务发展风险暴露水平,提升监管政策的系统性和稳定性;行业协会应加强表外业务金融工具研究,促进表外业务发展阳光化。由于商业银行货币经营企业的特殊性,有关银行盈利影响相关的研究主要以实践经验总结为基础(Demirguc-Kunt&Huizinga,1999;Athanasoglou et al.,2005)。本文建立了表外业务发展动因及其经济后果研究的系统性框架,探讨了表外业务影响银行盈利和风险的内在逻辑,得出表外业务发展对不同类型银行产生的不同经济后果,丰富了相关理论研究文献;针对信贷资产证券化这一新型表外业务进行系统研究,为相关研究开拓了思路,尤其是弥补了信贷资产证券化实证研究缺乏的不足。本文同时针对不同类型银行表外业务发展提出可行的差异化策略,为监管部门近期推出的差异化监管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2,有助于推动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具有现实的实践意义。
其他文献
远程医疗会诊车是军队医院数字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全军远程医学信息网的移动站点,它既可在平时为医院提供远程医学应用,又可在发生地震、洪水、冰雪等自然灾害时为危重伤
企业因存货管理不善引发财务危机,导致经营陷入困境甚至宣告破产的例子一直屡见不鲜。作为企业运营中常见的一项风险,如何在全面风险管理的框架下有效进行存货的风险管理是许
补给模数大井法通过调整引用影响半径计算值,看似解决了利用裘布依大井法公式计算矿坑涌水量常常偏大较多的问题,但问题的症结似乎不在于此,而是:裘布依公式明显不适用于矿坑
应崇福先生1918年6月15日生于浙江宁波。1940年华中大学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当时中国的最高学府西南联大清华研究生院的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连续三年获得美国布朗留学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中人口、建筑的不断增加,有限的绿化面积与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矛盾日益加剧,进行立体绿化,增加绿化量势在必行。本文从立体绿化的产生背景,
该文介绍了一种新型的液氮喷雾式食品流态化速冻装置,该系统以液氮为冷源,取代了传统庞大的制冷装置,并将液氮喷淋预冻和流态化速冻两种方法有机结合,实现了食品的快速冻结,
通过自制"学生评教"调查问卷等方式,找出影响我校"学生评教"的主要原因,为科学制定既突出学生感受又关注学生学习经历与体验的"学生评教"满意度量表以及活动的开展提供参考和
将陕西与全国其他省区相比较,运用因子分析法和SPSS软件,对2012年陕西及有关省区城乡协调水平进行了定量测算.发现陕西城乡协调水平在全国排第20名,在西部地区排第2名,进而根
采用因子分析法,借助统计软件SPSS19.0,对安徽省1999年至2013年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提取区域人力资本存量影响因素的公因子,使用公因子构建区域人力资本存量指标体系;该体系能
工程设计时,常出现基础埋深较深、基础持力层在建筑正负零标高下3~5m深度的情况,此时如果采用独立基础开挖较大,或者采用换填处理工程量大,造价较高。这种情况一般按墩基础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