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股骨外侧髁切迹的形态学研究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nquil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阐明中国人的股骨外侧髁切迹的形态学特徵和股骨外侧髁切迹的深度在临床上的诊断学意羲股骨外侧髁切迹的深度超遇1.5mm能否作为临床诊断十字韧带损伤或外侧半月板损伤的间接依据。解明十字韧带损伤或半月板损伤与股骨外侧髁切迹的深度的关係、可对损伤和骨折进行予防。一般资料与方法这次形态学上测量股骨外侧髁切迹的研究中我用的是中国北方人,年龄在18~40岁之间的膝关节X线平片。收集了48名膝关节无病理性疾病的人(男女分别24人)和8名诊断为ACL损伤或外侧半月板损伤的患者。这些样本分别分成3组:第1组为48名膝关节正常人群中的24名男性;第2组为48名膝关节正常人群中的24名女性;第3组为8名膝关节异常患者(共16膝关节)。股骨外侧切迹的形态学分析。在侧位X线平片上,切迹为基准分为上下髁,两髁的边缘作一条切线,两髁和这条切线的接触点之间的距离定为切迹的宽度。然后在切迹的最深处垂直于这条切线,切迹的最深点到切线的垂直距离定为切迹的深度。结果股骨外侧髁切迹深度的比较分析、正常者的平均深度为0.5638mm,异常者的平均深度为1.4063mm。异常者比正常者的深度深约3倍、男性比女性深。讨论股骨外侧髁切迹深度的形态学变化对于诊断十字韧带损伤和外侧半月板损伤的分析有一定意义。一些作者的调查和我的研究结果表明股骨外侧髁切迹的深度,根据种族,年龄,性别,运动强度的不同,形态学上会有所不同。本次研究发现股骨外侧髁切迹的深度和十字韧带损伤,外侧半月板损伤有关。急性前交叉韧带撕裂常见于强烈的体育运动,频繁的旋转,跳跃,急停等动作造成的。从理论上讲、幼年的强烈的体育运动、强烈的韧带牵拉、是形成股骨外侧髁切迹的原因。股骨外侧切迹的深度1.4mm以上又是易受伤的缺口。我们可以从股骨外侧髁切迹上预先判断出前交叉韧带的损伤,我们在形态学测量分析上可以得到很重要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我们预防和预测这些损伤。结论1、正常个体的股骨外侧切迹的深度、男性比女性深。股骨外侧切迹宽度、男性和女性之间無明显的差异。十字韧带损伤和侧面半月板撕裂的患者和正常者的股骨外侧切迹的深度值、有明显的差异。2、股骨外侧髁切迹可以在膝关节侧位X线平片或MRI上看到。根据研究表明股骨外侧切迹深度超遇1.41毫米以上,可作为外侧半月板和前交叉韧带损伤诊断的间接依据。股骨外侧切迹的深度在形态学上,根据种族、年龄、性别的不同、有所不同。中国人深度1.41毫米、欧米1.5—2.0毫米)。
其他文献
气管病变需要手术切除一段气管时,一般认为,切除气管的长度小于4cm时,可以直接行对端吻合。气管切除长度的极限值是6cm,超过此长度很难进行对端吻合,需要行气管重建术。需要
<正>针对某国外单循环燃机工程因孤网运行,在对主变做空载合闸冲击试验时出现的问题,对同期并网情况进行了分析,对同期点设置提出了建议。本工程采用3×6B单循环电厂装机容量
走进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电视越来越爱"秀"了,真人秀节目已越来越凸显其在电视荧屏的主导地位,国内娱乐类节目为紧跟和追赶世界电视节目的发展潮流开始了"升级换代"的努力过程,
<正> 上海交通大学高教研究室成立于1985年6月。它既是研究机构,又是学校的咨询、参谋机构。经过五年多的实践,我们摸索出一条适合理工科大学的高教研究室发展之路。目前,我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手术期间血浆活化素A(Activin A ACTA)的浓度变化及其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的关系。方法:选择20例先天性心脏病行体外循环
目的对肉毒素注射小腿萎缩腓肠肌与高选择性神经离断小腿萎缩腓肠肌的疗效及并发症进行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1966年5月至2009年8月)、Cochrane图书馆(2009年第2
目的:研究肘部尺神经的伴行供养血管、尺神经分支及肘部前内侧深筋膜血供情况,为带血供尺神经深筋膜瓣下前置术的可行性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取6具(男4具,女2具)成人福尔马
本文就大学生恩政教育与“双创”教育协同育人的有效策略进行了讨论,首先文章阐述了大学生思政教育及“双创”教育协调育人的相关概念。然后讨论了进行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双创
背景:基层是我国艾防工作的落脚点和重要平台,然而基层艾滋病防治正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由于流动性强,文化水平较低,艾滋病防治意识较为薄弱等特点,我国城乡居民面临着艾滋
第一部分体外培养正常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TGF-β/Smads信号表达的差异目的:探讨体外培养正常及瘢痕疙瘩中成纤维细胞TGF-β/Smads信号表达的差异。方法:采用组织块细胞培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