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充分吸收迄今考釋研究成績的基礎上對《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以下簡稱《清華簡》)一-七冊中出現的22552個簡文原形字(剔除卦象符號與殘字)逐一進行偏旁分析,进而篩選出頻率較高、覆蓋篇目較廣、構形富於變化的188個偏旁(簡文用字中出現共計16040個偏旁),以之為對象進行偏旁構形分類,編成《清華簡偏旁類纂》。在此基础上從偏旁角度入手,分析清華簡文字的構形特點,并對既有字跡關係、文字考釋等研究意見進行評估,提出新見。本文共三章:緒論部分主要交代了本文的研究內容、研究目標、研究意義、前人研究成果概述以及在此基礎上本文的創新點。第一章為《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柒)关涉偏旁分析之釋字整理。正確釋字是分析偏旁的前提條件,只有在正確的考釋意見指導下,偏旁整理才具有可信度。筆者寫作過程中共收集相關考釋四千余條,涉及考釋論著760余篇。正文第一章僅收錄與下文《偏旁類纂》部分直接相關的釋字意見,被考釋字頭按《說文》排序,這些考釋意見為我們拆分偏旁、分析偏旁構形提供了理論基礎。考釋意見下亦依據《偏旁類纂》的整理結果給出按語,并在此基礎上對整理者釋文進行訂補。其他相關考釋成果,諸如詞義、斷句、編連等意見限於篇幅不入正文,匯編成《<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柒)冊集釋>》以附錄形式附於文末(見《附錄一》)。第二章為《清華簡》偏旁類纂。本文以一定的構字頻率、文獻篇目覆蓋率以及構形富於變化的可能性為篩選條件,選定有必要進入類纂的偏旁對象共188個,關涉簡文用字中出現的偏旁16040個。188個偏旁依據寫法特征共分為1285類,平均每個偏旁分為6-7種寫法,其中寫法較多的如“止”旁分為30類,“隹”旁與“虎”旁分為18類,“命”旁分為17類,另有分類較少的如“免”“尗”“昆”等旁分為2類。第三章為基於偏旁類纂的《清華簡》相關問題研究,包括字跡研究及考釋意見再商。在《祭公》是否可與《尹至》等11篇文獻歸為同一類字跡的問題上,學者們的意見存在分歧。本文從偏旁角度出發對共有偏旁寫法進行調查,認為《祭公》與《尹至》等篇的在偏旁寫法以及筆跡角度存在差異,應非同人所抄。在《筮法》與《子産》寫手問題上,本文通過窮盡性的調查研究,認為此二篇并非出自一人手筆。不少學者對《鄭文公問太伯》(甲、乙本)的寫手問題進行過深入的探討,本文從偏旁寫法及用字層面認為同一抄手的觀點仍值得推敲。此外,學者們對《保訓》篇字形“綉”右側寫法尚有分歧,本文認為右側確為“屰”旁,所在簡文釋為“咸順不逆”文從字順。《附錄》(見光盤)包括兩部分:其一為《<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柒)冊集釋>》,以篇為單位收各類考釋意見四千余條,期望能對全面釋讀《清華簡》提供幫助;其二為《釋字整理》部分關涉到的簡文原形字整理,可方便讀者進一步核查。本文的創新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1)首次完成《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柒)簡文字形偏旁類纂,可直觀、全面地展現《清華簡》偏旁構形特點,為學界提供一份可供參考的偏旁整理及研究成果。(2)較為全面地吸收了學界有關《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柒)的研究成果,並對整理者釋文進行修訂,為《清華簡》的學習和研究帶來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