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的版图被划分成沦陷区、国统区和解放区,戏曲艺术也遭到了空前的破坏。华北解放区,包括晋察冀边区、晋绥边区、晋冀鲁豫边区和山东区,是各解放区中地域最广、战略地位显著的敌后战场。这里条件异常艰苦、时局变幻不定,但是戏曲剧种没有灭亡甚至部分剧种还获得了发展,在军队、地方,以及广大的农村涌现出了众多的戏剧团体,他们在民族危亡之际成为抗敌救国的重要武器,是政治和文化的统一体。在戏曲演出环境遭到破坏,戏曲艺人颠沛流离,演出出现剧本荒之时,轰轰烈烈的民族救亡运动要求戏曲积极地进行配合,戏曲改革应运而生。广大戏曲工作者在解放区统一领导下,对戏曲进行了从艺人思想文化、生活作风,到剧目思想内容、表演形式、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改革。这一时期的改革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戏曲改革没有必然联系,但是却为其进行了必要的准备。如何对待戏曲等民族艺术,文艺的民族化、大众化,普及与提高的关系等诸多问题在文化界引起了较大的论争。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从理论上对一系列文艺问题作出了精辟的论述,进一步明确了文艺的发展方向、宗旨、方针、政策。在《讲话》的影响下,戏曲坚持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积极地反映抗日根据地人民的生活,并在艺术上进行积极地探索,与民族抗敌运动齐头并进取得了较大成就。华北解放区戏曲剧目建设巩固发展,现代戏、传统戏、新编历史剧竞相上演,其中现代戏占整个演出的53%,出现了《小二黑结婚》、《血泪仇》等影响较大的作品,实现了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众多戏曲剧目的创作演出,不仅促进了抗敌救亡运动的开展,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娱生活,同时也推进了戏曲现代化的进程。戏曲以独特的民族特色、深厚的群众基础、丰富的表现手段,以及较好的演出效果,成为华北解放区文化活动的主体。抗战时期华北解放区的戏曲活动,是中国近代戏曲史的重要组成,戏曲工作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和总结的失败教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为今后戏曲的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