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分为两部分:文献综述、临床研究。文献综述分别系统综述了中医和西医对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的概念、病因病机等的认识、目前治疗现状以及治疗中存在的不足。临床研究部分是采用腹针疗法防治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的临床观察。背景: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chemotherapy-induced nausea and vomiting, CINV)是肿瘤治疗过程中最常见的伴随症状之一,西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急性CINV的发生,但在延迟性CINV方面作用有限,并且其副反应也亟待解决,而腹针作为新的针灸方法,已有前期研究证实其可以显著提高含顺铂化疗时CINV的防治疗效,且副反应少,依从性高。目的:对比腹针联合西药和单纯西药防治CINV的疗效差别,并观察腹针对化疗不良反应、患者生活质量、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伤等方面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在中日医院肿瘤内科的住院患者,拟接受至少2周期化疗,化疗方案包括高度致吐风险化疗(highly emetogenic chemotherapy, HEC)及中度致吐风险化疗(moderately emetogenic chemotherapy, MEC)。实行自身交叉对照方法,采用不透明密封信封法随机分为AB和BA两组。AJB组:研究阶段的第一化疗周期先接受腹针联合盐酸托烷司琼、甲氧氯普胺治疗,间隔14-28天后,下一周期单用盐酸托烷司琼、甲氧氯普胺;BA组:研究阶段的第一化疗周期先接受盐酸托烷司琼、甲氧氯普胺止吐治疗,间隔14-28天后,下一周期接受腹针联合盐酸托烷司琼、甲氧氯普胺治疗。腹针联合西药疗法的具体措施为化疗第一天至最后一天,化疗前30分钟予腹针(“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各穴直刺0.5寸,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配合化疗前30分钟盐酸托烷司琼5mg入壶、化疗后30分钟甲氧氯普胺l0mg入壶。单纯西药疗法的具体措施为化疗第一天至最后一天,化疗前30分钟予盐酸托烷司琼5mg入壶,化疗后30分钟甲氧氯普胺l0mg入壶。在2个化疗周期中,把AB组、BA组中采用腹针联合西药治疗者在统计疗效时统称为腹针组(A组),把2个化疗周期中采用单纯西药治疗者统称为对照组(B组)。记录患者化疗期间恶心呕吐的程度、生活质量评分、化疗相关的其他不良反应、化疗前后血常规、肝肾功等检查结果,统计腹针组、对照组的上述指标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AB组、BA组基线平齐,具有均衡可比性。在急性恶心的防治上,腹针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相当(95% vs.92.5%,P>0.05);在延迟性恶心的防治上,腹针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化疗后第3日至第6日腹针组有效率为75%-95%,对照组为35%-72.5%,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在化疗后第4日至第6日,具有显著差异(P<0.01)。在HEC时,化疗后第3日至第6日,腹针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MEC时,两组有效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防治急性呕吐方面,腹针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95% vs.92.5%,P>0.05);在延迟性呕吐方面,化疗后第3日至第5日,腹针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有效率分别为80%-95%、52.5%-75%,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在化疗后第4日,具有显著差异(80% vs.52.5%,P<0.01);在HEC时,化疗后第4日、第5日,腹针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MEC时两组有效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腹针组的便秘、腹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常规、肝肾功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腹针疗法联合盐酸托烷司琼、甲氧氯普胺可有效缓解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尤其是在高度致吐风险化疗以及延迟性CINV方面优势更为显著。2.腹针可明显改善患者化疗期间出现的腹胀、便秘等不良反应,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3.暂时没有发现腹针在化疗后骨髓抑制、化疗后肝功能损伤、化疗后肾功能损伤等方面有防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