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慢性疾病。有研究表明,反复痫性发作或癫痫持续状态可导致脑组织尤其是海马结构等易损区的损伤,而脑损害性病变又可引起痫性发作,两者互为因果,互相转化。致痫成年小鼠与海马损伤的关系已研究的较为广泛和深入,其病理生理特征为轴突出芽、突触重建。而轴突导向因子Eph/Ephrin与慢性癫痫形成之间的关系还不明确。本文旨在探讨它们在颞叶癫痫轴突发芽、轴突重建及突触可塑性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颞叶癫痫的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实验通过制备匹罗卡品癫痫持续状态小鼠模型,采用RT-PCR、原位杂交、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观察EphA/EphrinA mRNA及蛋白在慢性癫痫小鼠海马各区中的动态表达,并应用Neo-Timm染色法进行苔藓纤维发芽(mossy fiber sprouting, MFS)的观察。结果:1、RT-PCR:与对照组相比,致痫后EphA/EphrinA mRNA各亚型在海马中的表达都发生上调,并在致痫后7天时达到高峰,其中以EphA4(p<0.01),EphA8(p<0.05) , EphA10(p<0.05) , EphrinA2(p<0.05) , EphrinA3(p<0.01)和EphrinA4(p<0.05)最为明显。2、原位杂交方法:与对照组相比,致痫后EphrinA4 mRNA在海马的CA3,CA1区表达均上调,其中在CA3区的表达,7天时达到高峰(P<0.05);在CA1区的表达14天时达到高峰(P<0.05);在DG区的表达,没有显著性差异。致痫后EphA10 mRNA在CA3区7天时开始有显著增加(P<0.05),在14天时达到高峰(P<0.01);在CA1区7天时达到高峰(P<0.01),在14天时仍高于对照(P<0.05);在DG区,14天时达到高峰(P<0.05)。3、免疫荧光组织化学: EphA10蛋白从致痫后3天开始,在海马各区的表达都有增加,在CA1、CA3区14天时达到高峰(P<0.01),21天时恢复至正常水平;在齿状回表达则无显著性差异。4、Neo-Timm染色:致痫后和对照组小鼠海马齿状回均未观察到苔藓纤维出芽的情况;在CA3区从致痫后7天开始,苔藓纤维向始层开始投射出芽,可见有少量银染颗粒,随着时间推移,出芽从门区方向向CA3区方向增加,至28天时可见CA3a、b亚区有条带状颗粒,c亚区有大量颗粒存在。结论:1、半定量RT-PCR显示EphA/EphrinA mRNA各亚型在致痫小鼠海马的表达变化,提示这些分子的表达变化可能参与了癫痫海马神经环路的重建,与慢性癫痫形成有关。2、EphrinA4、EphA10mRNA和EphA10蛋白在致痫后海马各区表达的上调,提示上述轴突导向分子共同参与了癫痫持续状态后脑损伤区的轴突再生活动。3、致痫小鼠海马苔藓纤维出芽主要以CA3区为主,提示在慢性癫痫形成过程中苔藓纤维出芽模式存在差异,可能暗示了不同癫痫模型在癫痫形成机制上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