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炎性因子预测和诊断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细菌感染的新模型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1989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患者由于其肠道菌群移位、免疫功能紊乱和基因易感性等原因而易于发生细菌感染。细菌感染不仅是ACLF常见的并发症,而且是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诊断和治疗ACLF中细菌感染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因此,建立ACLF合并细菌感染的早期预测和诊断模型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临床实践意义。在ACLF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免疫损伤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的研究发现,免疫细胞活化后产生的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介素-8(interleukin-8,IL-8)、肿瘤坏死因子 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等促炎因子和白介素-4(interleukin-4,IL-4)、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等抑炎因子可以导致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代偿性抗炎症反应综合征和混合性拮抗反应综合征,它们是细菌感染发生的病理生理基础之一。机体内持续性的SIRS可导致脓毒症,进而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这也是ACLF患者死亡的重要病理基础。同时,在细菌感染的早期阶段,病原微生物可刺激机体的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释放IL-6、IL-8、IL-10等炎性因子,这些炎性因子对于细菌感染的早期控制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炎性因子是反映ACLF合并细菌感染发生、发展以及预后的潜在关键生物标志物。目前国内外研究建立的ACLF的疾病预后模型主要用于判断ACLF疾病本身的临床预后,协助临床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或者决定是否进行肝移植。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和 MELD-sodium 评分被广泛用于评估危重肝病的严重程度。近些年的研究表明慢性肝衰竭联盟器官衰竭(chronic liver failure consortium-organ failure,CLIF-C OF)评分、慢性肝衰竭联盟慢加急性肝衰竭(CLIF-C ACLF)评分、亚太肝病研究协会慢加急性肝衰竭研究联盟(Asian Pacific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ACLF Research Consortium,AARC)评分和同济预后预测模型(Tongji prognostic predictor model,TPPM)评分在预测ACLF预后方面优于MELD和MELD-sodium评分。但是目前没有相关研究报道HBV-ACLF合并细菌感染这一类危重人群的短期死亡风险预测模型。尽管有研究表明在细菌感染发生的高风险人群中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可降低细菌感染的发生率以改善患者预后,但是目前ACLF合并细菌感染的预防性抗菌治疗策略尚不明确,缺乏预测ACLF中细菌感染发生风险的研究,限制了临床医生对细菌感染发生风险的早期识别和预防性治疗策略的制定。既往研究表明炎性因子在细菌感染的发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Johannie等人报道肠道内的活化的巨噬细胞产生的IL-6可导致肠道通透性增加,从而引起菌群移位易于发生细菌感染。另外有研究报道机体遭遇急性细菌感染时,体内IL-10的表达水平上调可抑制免疫细胞清除细菌,导致细菌感染的发生发展。因此,ACLF患者体内一些炎性因子的水平可预测细菌感染的发生。另外,对于ACLF中细菌感染的诊断主要是根据临床症状与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等,但是以上各项诊断标准仍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①诊断ACLF中细菌感染的客观实验室指标的诊断效能仍有待提升。虽然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和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在肝硬化患者的细菌感染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价值,但是其在ACLF患者的细菌感染诊断中表现不佳,需要更好的生物学标志物或诊断体系用于优化ACLF中细菌感染的诊断。已有小样本的临床回顾性研究证实炎性因子可作为诊断细菌感染的生物标志物,如IL-6可用于肝硬化患者中细菌感染的诊断,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7.5%和80.6%等。②部分ACLF合并细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症状轻微或者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易被临床一线工作人员忽视。SIRS可以提示ACLF中细菌感染的发生,但是ACLF本身也可以导致SIRS,如何区分ACLF或者ACLF合并细菌感染导致的SIRS,成为ACLF临床研究中所面临的重点课题之一。基于以上研究现状,我们开展了乙型肝炎病毒相关ACLF(hepatitis B virus-related ACLF,HBV-ACLF)合并细菌感染患者中炎性因子的表达特征及预后模型的建立、基于炎性因子建立HBV-ACLF合并细菌感染的预测模型和基于炎性因子建立HBV-ACLF合并细菌感染的诊断模型三项临床研究,以期为HBV-ACLF合并细菌感染的预测和诊断提供新的临床模型。第一部分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细菌感染患者中炎性因子的表达特征及预后模型的建立研究目的探索HBV-ACLF合并细菌感染患者中炎性因子的表达特征,开发和验证一个能预测HBV-ACLF合并细菌感染患者30天内死亡风险的临床模型。研究方法前瞻性筛选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被诊断为HBV-ACLF的住院患者,建立一项前瞻性队列。回顾性筛选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被诊断为HBV-ACLF的住院患者,建立一项回顾性队列。根据是否合并细菌感染将患者分为非细菌感染组和细菌感染组,分别将前瞻性队列和回顾性队列的细菌感染组中患者纳入造模队列和验证队列,用于HBV-ACLF合并细菌感染患者预后模型的建立和验证。收集患者的人口统计学信息、病史资料、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生存情况等数据。在前瞻性队列中,比较非细菌感染组和细菌感染组中患者的临床特征差异,尤其是炎性因子表达水平的差异。记录炎性因子水平的动态变化、患者30天和90天生存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细菌感染是否为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在造模队列中,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HBV-ACLF合并细菌感染患者30天内死亡风险的独立预测因素并建立预后模型,同时绘制相应列线图。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C)评价预后模型的区分度,Hosmer-Lemeshow检验结合校准曲线评估预后模型的校准度,决策曲线分析评估预后模型的临床应用前景。研究结果1.共有513例HBV-ACLF患者纳入前瞻性队列,包括非细菌感染组中289例患者和细菌感染组中224例患者(纳入造模队列)。共有390例HBV-ACLF患者纳入回顾性队列,包括非细菌感染组中198例患者和细菌感染组中192例患者(纳入验证队列)。2.在前瞻性队列中,细菌感染组中患者的PCT、CRP、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oluble interleukin-2 receptor,sIL-2R)、IL-6、IL-10和TNFα的水平均显著高于非细菌感染组中患者(P<0.05)。HBV-ACLF合并细菌感染患者的sIL-2R、IL-6、IL-8和IL-10水平的动态变化与短期预后密切相关。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细菌感染是HBV-ACLF 患者 30 天(OR=2.411,95%CI:1.286-4.521,P=0.006)和 90 天(OR=2.477,95%CI:1.377-4.457,P=0.001)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3.在造模队列中,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73,95%CI:1.035-1.112,P<0.001)、总胆红素(OR=1.006,95%CI:1.003-1.009,P<0.001)、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OR=1.676,95%CI:1.138-2.648,P=0.009)、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OR=1.010,95%CI:1.005-1.015,P<0.001)和 sIL-2R(OR=1.001,95%CI:1.000-1.001,P=0.001)是 HBV-ACLF 合并细菌感染患者30天内死亡风险的独立预测因素。将上述5个预测因素作为自变量构建HBV-ACLF合并细菌感染患者30天内死亡风险预测模型,并绘制相应列线图。4.在造模队列中,列线图预测HBV-ACLF合并细菌感染患者30天内死亡风险的AUC为0.883(95%CI:0.839-0.927)。在验证队列中,列线图预测HBV-ACLF合并细菌感染患者30天内死亡风险的AUC为0.852(95%CI:0.791-0.913)。并且在造模队列和验证队列中,列线图预测HBV-ACLF合并细菌感染患者30天内死亡风险的AUC均显著高于 AARC、MELD、MELD-sodium、TPPM、CLIF-C OF 和 CLIF-CACLF 评分(P<0.05)。5.在造模队列和验证队列中,Hosmer-Lemeshow检验和校准曲线表明列线图预测HBV-ACLF合并细菌感染患者30天内死亡风险有较好的校准度(P=0.576,P=0.249)。决策曲线分析证实了列线图的临床实用性。研究结论细菌感染是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可导致患者体内炎性因子水平的升高,并且一些炎性因子水平的动态变化与患者的短期预后密切相关。年龄、血清总胆红素、INR、LDH和sIL-2R是HBV-ACLF合并细菌感染患者30天内死亡风险的独立预测因素,由它们构建的列线图展现出良好的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实用性。第二部分基于炎性因子建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细菌感染的预测模型研究目的在HBV-ACLF中建立和验证细菌感染发生风险预测模型。研究方法分别在第一部分的前瞻性队列和回顾性队列中筛选住院期间未发生细菌感染和入院后一周内发生细菌感染的患者纳入造模队列和验证队列,用于预测模型的建立和验证。入院后一周内发生细菌感染的患者纳入细菌感染发生组,住院期间未发生细菌感染的患者纳入无细菌感染发生组。收集患者的人口统计学信息、病史资料、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生存情况等数据,密切观察随访HBV-ACLF患者入院后细菌感染发生的情况。在造模队列中,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HBV-ACLF患者发生细菌感染的独立预测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同时绘制相应列线图。通过AUC评价列线图的区分度,Hosmer-Lemeshow检验结合校准曲线评价列线图的校准度,决策曲线分析评估列线图的临床应用前景。研究结果1.共有382例HBV-ACLF患者纳入造模队列,另外共有284例HBV-ACLF患者纳入验证队列。2.在造模队列中,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总蛋白(OR=0.854,95%CI:0.814-0.895,P<0.001)、CRP(OR=1.117,95%CI:1.075-1.160,P<0.001)和 IL-6(OR=1.025,95%CI:1.006-1.045,P=0.009)水平是 HBV-ACLF 患者发生细菌感染的独立预测因素。将上述3个预测因素作为自变量构建HBV-ACLF中细菌感染发生风险预测模型,并绘制相应列线图。3.在造模队列中,列线图预测HBV-ACLF中细菌感染发生风险的AUC为0.840(95%CI:0.794-0.885)。验证队列中,列线图预测HBV-ACLF中细菌感染发生风险的AUC 为 0.794(95%CI:0.738-0.850)。4.在造模队列和验证队列中,Hosmer-Lemeshow检验和校准曲线表明列线图预测HBV-ACLF中细菌感染发生风险有较好的校准度(P=0.196,P=0.415)。决策曲线分析证实了列线图的临床应用前景。研究结论血清总蛋白、CRP和IL-6是HBV-ACLF患者发生细菌感染的独立预测因素,由它们构建的列线图展现出良好的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实用性,为HBV-ACLF患者的细菌感染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了辅助手段。第三部分基于炎性因子建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细菌感染的诊断模型研究目的在HBV-ACLF中建立和验证细菌感染的诊断模型。研究方法将第一部分的前瞻性队列中患者纳入造模队列,回顾性队列中患者纳入验证队列。收集患者的人口统计学信息、病史资料、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生存情况等数据。根据HBV-ACLF患者是否合并细菌感染,分为非细菌感染组和细菌感染组。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变量用于构建细菌感染的诊断模型。通过AUC评价诊断模型的区分度,Hosmer-Lemeshow检验结合校准曲线评价诊断模型的校准度,决策曲线分析评估诊断模型的临床实用性。研究结果1.共有513例HBV-ACLF患者纳入造模队列,包括非细菌感染组中289例患者和细菌感染组中224例患者。共有390例HBV-ACLF患者纳入验证队列,包括非细菌感染组中198例患者和细菌感染组中192例患者。2.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CRP、PCT、IL-6和IL-10四个变量构建细菌感染诊断模型:Logit(P)=-4.861+0.061×CRP(mg/L)+3.343×PCT(ng/mL)+0.032×IL-6(pg/mL)+0.066×IL-10(pg/mL)。3.在造模队列中,诊断模型诊断HBV-ACLF中细菌感染的AUC为0.897(95%CI:0.871-0.923)。在验证队列中,诊断模型诊断HBV-ACLF中细菌感染的AUC为0.855(95%CI:0.816-0.894)。4.在造模队列和验证队列中,Hosmer-Lemeshow检验和校准曲线显示该诊断模型诊断HBV-ACLF中细菌感染有较好的校准度(P=0.387,P=0.229)。决策曲线分析证实了该诊断模型的临床实用性。研究结论由CRP、PCT、IL-6和IL-10构建的细菌感染诊断模型在HBV-ACLF中表现出良好的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实用性,可辅助临床医生诊断HBV-ACLF中细菌感染。
其他文献
表面纳米轴向光子(Surface Nanoscale Axial Photonics,SNAP)微腔是一种通过在光纤表面引入纳米量级有效半径变化(Effective radius variation,ERV)而实现的一种微腔光子器件,其微型化、低损耗、超高加工精度的优点,在回音壁光学微腔中具有优势。然而,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寻求一种能够高精度和灵活的加工技术,实现对SNAP微腔表面ERV分布轮廓的调
第一章血根碱抑制胶原诱导的血小板活化及抗动脉血栓作用和机制研究目的:血管内皮损伤暴露的胶原可刺激血小板激活导致动脉血栓的形成,抑制血小板活化是抗动脉血栓的核心策略。有研究报道异喹啉类天然化合物血根碱具有抗血小板活化的作用,但对其抗动脉血栓的作用和抗血小板活化的具体机制并未深入探讨。本研究主要从抑制胶原引起的血小板功能活化的角度来探讨血根碱抗动脉血栓的作用,并分析其具体的分子机制。方法:建立FeCl
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气体绝缘开关设备(Gas Insulated Switchgear,GIS)的使用愈加广泛,其应用过程中的问题也日渐凸显,尤其是GIS内开关动作所产生的特快速暂态过电压(Very Fast Transient Overvoltage,VFTO)严重威胁着与GIS相连的变压器的安全。在无法完全消除这一威胁的实情下,比较常见的应对方法是对变压器遭受的VFTO冲击进行及时、可靠地检测
由于与人的基因高度同源,猕猴是与人最为相近的模式动物,其脑组织的神经元及血管等结构信息解析对探究学习与记忆等高级脑功能至关重要。光学成像是获取脑组织高分辨结构信息的有效手段,但光在生物组织中的强散射使得研究者难以获取完整猕猴脑的神经元及血管等精细结构图像。对组织进行机械切削并对表层成像,避免了厚组织成像存在的强散射效应,是获取完整猕猴脑高分辨率图像的有效方法。为了实现切削,需对猕猴脑进行包埋处理,
背景:N6-甲基腺嘌呤(N6-methyladenosine,m6A)是大多数真核生物m RNA中最丰富的甲基化修饰,由甲基转移酶、去甲基化酶和阅读蛋白共同参与形成。近期发现,m6A修饰与子痫前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文献数目较少,且无相关分子机制研究报道。目的:证实m6A甲基化修饰与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相关性;在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胎盘中,筛选表达水平明显改变的、参与m6A甲基化修饰的重要蛋白;研究
能源在人类生活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准确的能源预测有利于能源部门制定短期计划和长期发展战略,从而有效满足全球能源需求。回声状态网络(Echo State Network,ESN)是对能源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的一种高效方法,具有优秀的非线性拟合能力和高效的训练方式。然而,能源数据往往具有时序性、非线性、随机性等特征,使用基本的ESN方法对能源数据进行分析依然存在不足。本文以能源预测为背景,研究基于改进
DNA分子电路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和序列可编程性,广泛应用于DNA计算、基因检测和智能纳米系统等众多领域。如何将RNA分子、金属离子、蛋白酶甚至整个细胞集成到电路中,实现生物相容的分子系统是实现生物传感和疾病诊断等应用亟需解决的问题。转录实现了信息由DNA到RNA的传递,具有自底向上构建动态复杂电路的能力。核酸适配体与非核酸靶标分子的高特异结合性,为将非核酸分子集成到DNA电路提供了有效途径。本文研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是以肺动脉压力持续升高和肺动脉血管重构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最终可导致右心室心衰。其病理机制的核心是血管重塑。血管重塑过程主要涉及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ASMC)的增生,细胞外基质的沉积以及小肺动脉(PA)壁中细胞-细胞和细胞-基质相互作用的改变,进而导致血管壁平滑肌层厚度增加,以及正常无肌化的远端小肺动脉异常的肌化
永磁同步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技术使用位置检测算法替换机械式编码器,能够有效地降低系统成本、缩小设备体积、提高可靠性,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和研究意义。目前,无位置传感器调速系统仍然存在位置观测结果动态性能较慢、起动过程稳定性较差等技术问题。本文围绕中高速范围内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技术和电机在不同初始状态下的起动策略展开研究工作,旨在提高调速系统的工作效率和起动时的稳定性。磁链观测方案需采用滤波环节和锁相环
从SARS到COVID-19,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持续加剧。新冠疫情让居家隔离成为应对疫情传播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而更多时间的居家生活,凸显了住宅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针对住区及住宅对于应对疫情传播的重要性及其薄弱环节,文章基于“防疫住宅”理念,从中国传统健康观出发,通过分析住宅预防病毒传播和改善身心健康的途径,分别从住区、楼栋和家居层面提出防疫对策。研究关注点从具体技术手段逐渐上升到对“气”和“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