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蒙古汗廷音乐是在可汗的金帐中演奏供蒙古族统治者享受的一种音乐形式,蒙语称“‘汗·斡耳朵奈’胡葛吉麽”,指“汗帐音乐”“汗廷音乐”,主要用于国家大典、郊庙礼仪、宴飨宗亲等场合。蒙古汗廷音乐产生于元太祖元年,兴于元朝,灭于“北元”林丹汗察哈尔部灭亡。成吉思汗时代确立了汗廷音乐的形制,是后期蒙古宫廷音乐发展的根基。元朝初期,随着新政权的建立,具有蒙古族固有风格的汗廷音乐也延续下来,并顺应需求逐步确立更加完善的宫廷礼乐制度。忽必烈在位期间,继承了蒙古族较少排外、博彩众长的传统,吸收了南宋及云南地区的音乐形式,促使各个民族的音乐更好的交融,并吸收到元朝的宫廷音乐之中,自这一时期起汗廷音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宫廷音乐”。北元时期,蒙古族退居漠北,仍有一定规模的汗廷乐队用于宫廷祭祀、宴飨等活动,受到漠北传统音乐舞蹈、藏传黄教文学内容、喇嘛教风格乐舞盛行的影响,汗廷音乐在旧时音乐体系的基础上加以调整,建立起新的音乐体系。北元察哈尔部灭亡后,清朝统治者将汗廷音乐收录到清朝宫廷音乐之中。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将抢救复原蒙古汗廷音乐的工作列为全旗的重点项目之一,并投入资金,成立“蒙古汗廷乐队”,招录相关专业演员,制作并复原乐器、服装、道具等。与此同时,蒙古汗廷乐队策划排演了汗廷乐曲、歌曲、乐舞等汗廷音乐作品,成为国内唯一一个实现将汗廷音乐由史料文献搬至舞台,使其得以重现的专业乐队。截至到2016年,阿鲁科尔沁旗的蒙古汗廷乐队已带着排演成型的作品多次参与草原文化节、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等活动,并在港台地区、呼和浩特市、赤峰市等多个省市进行展演,屡受好评,成为阿鲁科尔沁旗当地一大特色艺术形式。汗廷音乐的恢复重建,使音乐史中以文字呈现的制乐始末、风俗礼仪、宫廷雅乐、宫廷宴乐、乐队编制、演奏形式、音乐交流、音乐美学等方面的研究有了更实际的意义,使之不仅具有理论价值和文献价值,还可以在现代舞台上重获新生。从经济文化建设的角度来看,蒙古汗廷音乐的发掘推广等工作对当地的文化建设及旅游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