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响应低温胁迫的转录组分析与冷响应基因挖掘

来源 :福建农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gjfg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甘蔗(Saccharum spp.)是最重要的糖料作物,占世界食糖总产的80%,占我国的90%以上。甘蔗起源于热带,经长期驯化主要在亚热带地区种植,新植和宿根发株均在冬末春初,期间以低温或低温与阴雨相伴天气为主,此时甘蔗正处于未萌动芽、萌动芽、芽苗或幼苗期,除未萌动芽外,均易受低温危害。研究甘蔗耐寒机制,挖掘冷响应基因,不仅对揭示植物耐寒性机理具有科学意义,对促进培育耐寒性甘蔗品种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甘蔗响应低温胁迫的研究多集中在形态学、生理生化和表型,对分子机制的研究还较少。本文借助高通量测序技术,重点在转录组水平上研究甘蔗对低温胁迫的应答,并利用生物信息分析、生理生化分析、亚细胞定位、基因克隆、基因定量检测、基因瞬间表达、细胞活体染色等技术方法的综合应用,挖掘冷响应基因miRNA和mRNA,有助于从整体上揭示甘蔗响应低温胁迫的分子调控网络,并为耐寒性育种提供新的基因资源。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甘蔗miRNA内参基因的评价与筛选。以低温处理的甘蔗芽为材料,采用四种内参基因评价软件,评价了 17个候选内参基因效果,并以2个已知冷响应miRNA定量检测进行验证,筛选出最佳内参基因组合miR171/18S rRNA和miR171/miR5059,最优的单个内参基因miR171和18S rRNA。本研究筛选了适用于miRNA定量检测的内参基因,此工作为甘蔗中的首次报道,为甘蔗miRNA定量检测提供了适用的内参基因,也为探究miRNA在甘蔗响应低温胁迫过程中的功能奠定基础。2.甘蔗萌动芽响应低温胁迫的miRNA转录组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了耐寒性不同的2个甘蔗品种萌动芽响应低温处理3 h的miRNA表达谱。甘蔗萌动芽测序获得412个miRNAs,其中有62个差异表达的miRNAs。鉴于miRNA是通过调控靶基因发挥作用,本研究挖掘出对应于202个已知miRNAs的2,805个预测靶基因。对差异表达的miRNAs的靶基因进行功能注释,可知miRNA通过调控候选靶基因参与多个与植物响应低温胁迫有关的代谢途径。发现植物激素信号途径是植物响应低温胁迫的重要部分,有较多的miRNA参与其中。基于转录组分析和定量PCR检测结果发现低温、干旱和盐胁迫明显影响甘蔗miR156的表达,其前体基因MIR156在烟草中进行瞬时过表达,发现低温胁迫后,转基因烟草生长状态优于对照,表现在:植株柔软萎蔫程度较轻,H2O2含量累积较少,花青素含量较高,且冷诱导基因的上调程度较高,说明miR156在植物抵抗低温胁迫中起积极作用,推测miR156是通过控制靶基因SPL,促进花青素的积累,从而最终增强植株的耐寒性。3.甘蔗叶片响应低温胁迫的miRNA转录组研究。低温处理甘蔗幼苗0d、2d和4 d,发现2d后不耐寒品种蔗叶枯黄萎蔫,4d后耐寒品种也接着出现,两品种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降低,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升高,游离脯氨酸和抗氧化酶活性增强,冷抗性基因被低温诱导表达,表明了长时间低温对甘蔗的多层面不利影响。RNA-seq共得到144个miRNAs,其中32个为差异表达的miRNAs。与短时间(3 h)低温处理的萌动蔗芽相比,所挖掘到的miRNA数量较少,暗示了某些miRNAs的表达具有一定的时空特异性。此外,还预测到对应于117个miRNAs的1,138个候选靶基因,差异miRNA的靶基因功能注释表明其主要与植物信号等代谢有关。结合转录组分析和定量PCR验证结果发现miR393在耐寒品种FN39中可被低温诱导表达,而在不耐寒品种ROC22中则被抑制表达,暗示了其可能为重要的冷响应基因。将miR393在拟南芥中稳定过表达后,发现经长期低温处理后,与野生型相比,转基因植株叶片变紫稍早,MDA和H2O2含量均较低,花青素、游离脯氨酸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均较高,冷抗性基因的诱导程度也较高,说明转基因拟南芥的耐寒性优于野生型。此外,转基因系抽苔更早,薹茎更高。结合拟南芥转录组测序分析和相关基因的定量PCR检测结果,推测了miR393在植物响应低温胁迫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即本身参与生长素信号途径的miR393也可能在乙烯信号途径中起作用。低温在植物体内对miR393的诱导,使得乙烯信号途径受到抑制,而受抑制的乙烯信号则会促进花青素在体内的积累、加速抽苔的发生和诱导冷抗性基因的表达,最终提高了植株的耐寒性。4.甘蔗低温胁迫下mRNA转录组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获得了幼苗低温胁迫前后2 d的甘蔗叶片mRNA转录组。共鉴定出270,451个unigenes,大大丰富了现有的甘蔗基因资源。差异基因表达分析发现,在FN39和ROC22中分别有11,574和13,340个差异表达基因,部分表现出品种特异性。对其进行功能注释,发现均参与多个代谢途径,但存在差异,尤其是碳代谢途径,推测可能是造成两个品种耐寒性不同的原因。ScG6PDH是甘蔗糖代谢中的关键酶,亚细胞定位显示该蛋白位于细胞质中,为胞质型G6PDH家族中的成员。定量PCR检测表明,ScG6PDH可被低温、重金属、盐和干旱胁迫诱导表达,其中对低温胁迫和重金属的响应最为强烈。酶活性测定表明,上述四种非生物胁迫可致ScG6PDH的酶活性增强,基本与转录水平的变化趋势保持一致。此外,ScG6PDH在烟草叶片中瞬时表达后的分析结果,也间接证明其参与了植物响应逆境胁迫的防御反应。
其他文献
近年来,乡村地区越来越被视为经济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平台。创新是驱动乡村发展的关键因素,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活力。关于乡村创新的研究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借助CiteSpace软件对国外乡村创新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并进一步探究了乡村创新的概念、理论基础、研究热点及前沿、重点研究内容。通过研究发现:第一,乡村创新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目前国外学界最关注的是经济领域。第二,跨国或跨区域的作者合作研
背景: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是威胁女性生命健康的第二大杀手。全世界每年大约有新发病例50万,死亡病例27万,85%以上的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发生在发展中国家,近年来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有明显增高趋势。因此寻找宫颈癌相关分子标记物和治疗靶点显得尤为重要。KIF18B是我们通过TCGA数据库筛选发现的一种潜在的宫颈癌促癌基因。本研究旨在探讨KIF18B促进宫颈癌恶性进展的相
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sis,A.cantonesis),又称为大鼠肺线虫,由我国著名寄生虫学家陈心陶教授于1935年在广州家鼠体内首次发现和命名。自1945年在我国台湾省发现了该虫的首例人体感染病例以来,迄今为止,全球已报告确诊或疑似病例约3000余例。以往,广州管圆线虫病流行于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地区,但近年来在北美、南美、非洲和澳大利亚陆续出现该病的病例报
背景:世界卫生组织在2001年颁布了《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Disability and Health,ICF),为临床上功能评估提供了全面、标准的构架和语言。ICF通用组合是可用于不同健康状况人群及不同医疗机构的最小组合。本研究旨在验证ICF通用组合在临床应用中的如下指标:1)评估者间信度;2)
胃癌是世界范围内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中国所在的东亚地区尤为高发。最新癌症数据显示,中国的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已上升至第二位。胃癌患者临床表现早期症状、体征不明显,同时又缺乏特异性的敏感初筛指标,大部分患者初次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不可手术切除。相对于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结直肠癌治疗近年来所取得的巨大进展,晚期胃癌全身化疗和靶向治疗的中位生存期仍维持在1年左右,至今没有取得疗效和生存时间的大幅度突破。
学位
学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营企业,特别是农民创业企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跨越式发展,书写出一篇篇留世佳作。企业的价值创造,离不开其治理体系的支撑,并且一直以来,绝大多数中国民营企业由农民创业者组成,属于宗族共治模式,也就是说,由宗族核心成员掌控企业的发展战略,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精神、物质资源分配方式,逐渐发展成一系列有别于西方企业的独特治理模式(潘越等,2019)。现有文献多从正式制度的视
经历了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后,中小企业纷纷裁员甚至倒闭,失业人群超出想象。多个重要城市出台地摊经济相关指导措施,落实保民生、稳就业、促发展。但地摊经济也带来环境卫生、交通堵塞、社会治安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从准公共物品、外部效应、消费替代效应、政府职能理论等方面分析地摊经济带来的利弊,提出通过规范经营行为,加强技术指导和监督管理,因地制宜、科学布局,谨防“搭便车”行为,缓解地摊经济带来的负外部性,同
剩余寿命是指在个体已经活过某段时间的前提下,该个体还能继续存活多久,即其剩余寿命还有多长时间.剩余寿命问题在生物医学及金融领域中经常遇到.在医学临床试验中,剩余寿命通常是病人们最关心的量,尤其对于那些患慢性疾病或不可治愈疾病(如癌症)的病人,他们想知道某种治疗是否可以延长自己的寿命.另一方面,医生也需要知道这些疾病是如何发展的,所采取的治疗方案是否有效,以及应用新的治疗方法是否就能延长病人的寿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