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一贯之道”、“能近取譬”考疏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__hai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语·里仁》“子日参乎”章,孔子提及自己的“一贯之道”,曾子以“忠恕”言之,后学对此信之者众而疑之者少。但观诸《论语》,孔子并无以“忠恕”为“一贯之道”的言论,故笔者对曾子之言采取存疑的态度。通过对“忠”、“恕”内涵的揭示及两者关系的考疏,笔者对曾子之言提出进一步质疑。通过对“一贯之道”之“一”、“贯”内涵的揭示,并结合对《论语》中涉及“一贯之道”章节的考辨,笔者得出“恕”为孔子“一贯之道”的结论。众所周知,《里仁》篇“忠恕之道”与《雍也》篇“能近取譬”章关联甚深,且对“能近取譬”章的诠释,古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夫子以“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答子贡“问仁”,学者多视其为理解夫子之“仁”的关键,在“道德原则”层面”以“忠”、“恕”、“忠恕之道”等诠释此章,构成了学者理解夫子之“仁”的基本思维模式。以“恕”为孔子的“一贯之道”及对“忠”之内涵的考疏及重诠,为对“能近取譬”章的重新辨析提供新的可能。且据笔者考察,在孔子思想中,“立”、“达”含蕴深广,指向的是从政者“知礼学礼”、“赋诗专对”,与春秋时代的“礼乐文化”密切相关,理解“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我们无可疏略。而夫子“能近取譬”一语,则引乎《诗·大雅》“取譬不远”,其义为夫子对从政之士“赋诗专对”技能的强调。《论语》中孔子与弟子言仁多“随宜指点”,故后学对其“仁”之内涵多难言明。在笔者看来,在“政事”层面诠释“能近取譬”章,可给我们理解孔子“仁”之学说提供新的视角,学者在单一的“道德原则”(德行)思维模式下,以“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能近取譬”(恕)、“仁者爱人”等释“仁”,似难对孔子之“仁”的内涵以合理的理解。而将孔子之“仁”分别从“德行”、“政事”两层面作分别理解,《论语》中夫子言“仁”的诸多矛盾便会得到合理的解决。
其他文献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始终是人类十分关注并倾心探究的重大课题,古往今来也曾随着时代的变换出现了多种不同的观点和理论。初有人对自然的敬畏,"天命论"思想让人们认为人类的命
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是社会主义民生观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社会发展的终极意义就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要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首先要解
《孝经》作为儒家“十三经”之一,其地位相对比较特殊。一方面,其篇幅相对短小,内容亦通俗易懂,然而也正是如此,它才能广为人所诵读,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而另一方面,由于史家
泉州天后宫是妈祖信仰的发祥之地,对妈祖信仰的传播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及影响,本文以泉州天后宫为妈祖信仰调查的重心,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以及宗教社会学的功能理论,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