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4月教育部高教司正式启动中国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从2003到2007年已经评审出1729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其目的是将一大批有着先进教学理念、优秀教学资源、科学教学方法的精品课程推向网络共享,让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免费向全国开放,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课程建设是集观念、师资、内容、技术、方法、制度于一身的整体建设,需要系统、长期地积累和投入,已经推出的精品课程能不能始终保持一流的精品特性?精品课程建设积累了那些实践经验,对课程建设的理论能够提供什么样的参考意见?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精品课程建设鼓励将开发的课件在网上共享,为课什的共享共建提供了理想的交流平台,精品课程使用的课件能不能代表高质量的课件?精品课程中课件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又有那些瓶颈需要突破?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不仅可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课件制作水平的提高,更为精品课程的建设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提供实践经验和理论参考。
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的应用中,课件一直被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广泛应用。其目的是帮助教师突破教学难点,达成教学目标,因此课件必然以课程知识为主要内容,对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既要保证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又要内容丰富生动,可以启发和引导学生思维,那就是以科学的方法组织科学的内容,这是对于课件的科学性要求;课件是利用计算机技术,以可以复制的行为和方法,将组织好的内容表现出来,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一定要便于教师使用,这是课件的技术性要求;课件能在科学性和技术性的基础上,运用合理的构图和色彩搭配,便使课件具有了艺术性。课件的科学性、技术性与艺术性是相互统一的,课件的设计和操作必须遵循教与学的客观规律,是以满足科学性为前提的,同时制作者的设计和操作是通过具体的技术手段表现出来的。
本研究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分学科、分年份进行大范围的课件质量调查分析,以详实的数据反映现实的问题,增加了借鉴和参考的价值。在整合心理学、教育学、计算机科学和美术学等多学科基本原理和实践的基础上,本研究建立了以科学性、技术性和艺术性为一级指标的课件评价指标体系,各指标采用三级评分法,较差得1分、一般得2分、较好得3分。从2003年至2006年四年、五个学科共1108门国家精品课程中,抽取200个样本进行了调查,对结果进行内容、差异等分析。
研究得山以下结论:
(1)抽样的课件科学性整体水平在2003年低于中等水平,在2004年和2005增长趋势显著;2006年内容精炼、逻辑清晰、媒体恰当三个指标增长依然显著,字符规范指标增幅平缓,这四项指标达到中等水平,形式多样和教学交互两项指标呈下降趋势,未能达到中等水平。
(2)抽样的课件科学性水平在学科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农业学科课件在媒体选择恰当、内容形式多样和交流互动三个指标上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学科,工程技术学科在形式多样指标上显著高于人文社会学科。
(3)抽样的课件技术性水平在2003年至2006年间变化不显著;各指标间水平差异显著,操控简便和对硬件独立性达到较好水平,修改简易达到中等水平,而菜单简明水平低于中等水平。
(4)样本中自然学科课件菜单简明水平显著低于农业学科、医药学科、工程技术学科和人文社会学科,而修改简易水平显著高于农业学科、医药学科、工程技术学科和人文社会学科。
(5)抽样的课件艺术性水平在2003年低于中等且接近较差水平,经过2003年至2004年的显著增长后达到中等水平,2004年到2006年变化不明显。
(6)样本中自然学科课件色彩和谐水平要显著高于医药学科和工程技术学科,农业学科构图水平显著高于工程技术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