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NFSF4、TNFSF8及其受体基因多态性与HCV感染结局的关联研究

来源 :南京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ap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导致的丙型肝炎流行广泛,已成为中国乃至全球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估计,全球约有1.85亿人感染HCV,每年约有39.9万人死于HCV感染相关疾病。在中国,约有2500万人感染HCV,疾病负担高居世界前列。既往研究已明确HCV感染病程是HCV病毒学特征、环境因素和宿主免疫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其中宿主免疫起主导作用。研究表明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Tumor necrosis factor superfamily,TNFSF)/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Tumor necrosis factor superfamily,TNFRSF)单独或结合后可参与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作为该家族的相对重要成员,TNFSF4、TNFSF8及其受体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s)与多种免疫疾病相关,其编码蛋白在细胞存活和增殖、炎症和免疫等方面发挥作用。因此,我们推测TNFSF4、TNFRSF4、TNFSF8和TNFRSF8免疫基因变异可能会影响HCV感染进程,进而影响HCV感染结局。【目的】探索TNFSF4、TNFRSF4、TNFSF8和TNFSF8基因SNPs位点与HCV感染结局的关系及其病因学机制。【方法】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和病例-病例研究设计,选取课题组自2011年10月以来纳入的HCV感染高危人群(吸毒人群、透析人群和既往有偿献血人群)为研究对象;根据文献报道和生物信息学功能预测,选取TNFSF4、TNFRSF4、TNFSF8和TNFRSF8基因的8个候选SNPs,采用Taq Man-MGB技术进行基因分型;根据遗传定律,采用共显性模型、显性模型、隐性模型和相加模型四种遗传模型分析携带不同SNPs位点基因型的个体与HCV感染结局的内在联系。此外,通过多种统计学分析(如逐步回归分析、联合作用分析、分层分析和交互作用分析)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去进一步探索宿主(基因变异)-环境因素与HCV感染结局关联以及可能的生物功能机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3690例,平均年龄为50.54±14.02岁,≥50岁有1994(54.04%)例,男性有1870(50.68%)例。TNFSF4-rs7514229(G>T,共显性模型:调整OR=6.53,95%CI=3.77-11.3,P<0.001,PFDR=0.002;显性模型:调整OR=1.37,95%CI=1.13-1.66,P=0.001,PFDR=0.007;隐性模型:调整OR=6.40,95%CI=3.70-11.05,P<0.001,PFDR=0.007;相加模型:调整OR=1.52,95%CI=1.29-1.78,P<0.001,PFDR=0.004)、TNFSF4-rs3850641(A>G,共显性模型:调整OR=2.18,95%CI=1.39-3.41,P=0.001,PFDR=0.002;显性模型:调整OR=1.29,95%CI=1.09-1.53,P=0.002,PFDR=0.007;隐性模型:调整OR=2.05,95%CI=1.31-3.20,P=0.002,PFDR=0.007;相加模型:调整OR=1.31,95%CI=1.13-1.51,P<0.001,PFDR=0.004)、TNFSF8-rs3181366(C>T,共显性模型:调整OR=1.59,95%CI=1.20-2.10,P=0.001,PFDR=0.002;显性模型:调整OR=1.20,95%CI=1.03-1.40,P=0.018,PFDR=0.032;隐性模型:调整OR=1.50,95%CI=1.15-1.97,P=0.003,PFDR=0.007;相加模型:调整OR=1.21,95%CI=1.07-1.36,P=0.002,PFDR=0.004)和TNFSF8-rs2295800(T>C,共显性模型:调整OR=1.26,95%CI=1.07-1.48,P=0.005,PFDR=0.035;显性模型:调整OR=1.22,95%CI=1.04-1.42,P=0.012,PFDR=0.028)SNPs位点多态性与HCV感染风险存在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SNPs位点rs3181366、rs7514229、rs3850641和rs2295800可能通过调节对应基因区域的转录调控原件活性,进而影响基因表达,且rs3850641和rs2295800可能通过影响mi RNA的结合影响m RNA的转录,导致前者的结构变化,或影响启动子激活与转录,从而调节疾病易感性。【结论】在中国HCV感染高危人群中,TNFSF4 rs7514229-T,rs3850641-G,TNFSF8 rs3181366-T和rs2295800-C等位基因会增加HCV感染风险。本研究从人群基因的角度研究疾病的进展,加强了对免疫机制的理解,且发现了新的HCV易感免疫生物标志物,为制定筛查和识别易感人群的策略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他文献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发病率极高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并且发病人群趋于年轻化。PD的主要临床表现除了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等运动症状,还有睡眠、情感、认知障碍等非运动症状。当运动症状出现时,疾病已经发生恶化。PD的病理特征是黑质致密部(Substantia nigra pars compacta,SNpc)多巴胺(Dopamine,DA)能神经元的进行性丢失和路易
研究背景肥胖与脂肪摄入量呈正相关,与高脂血症、高糖血症等共同成为代谢综合征的核心表现,可显著增加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风险。近年研究报道高脂血症是心脏重构的始动因素之一,是左室肥厚的独立危险因素。成年心肌细胞生理条件下所需ATP能量主要来源于脂肪酸氧化,少量来源于葡萄糖等其他物质氧化。肥胖或高脂血症所致心肌能量代谢异常参与心脏重构及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过程,即脂质过载所致心肌脂毒性,表现为脂肪酸氧化增加
目的: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intermediate coronary lesions,ICLs)中,结合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评估血管狭窄的相关参数,探究应用定量血流分数(quantitative flow ratio,QFR)在其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共纳入2016年10月至2020年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入院患者89例,共计1
第一部分南京市居民慢性病防治健康素养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目的了解南京市城乡居民慢性病防治健康素养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慢性病防治健康素养干预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于2016年10—12月,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使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与人口规模成比例抽样(Probability proportionate to size sampling,PPS)方法,在南京市12个行政区63个街道随机抽取
研究背景:PD-1抑制剂免疫治疗不同于传统细胞毒类药物直接杀伤肿瘤组织,而是通过克服肿瘤及其微环境引起的免疫抑制,激活免疫系统杀伤肿瘤细胞,是目前较为热门的抗肿瘤治疗手段,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的治疗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对于接受了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1-receptor,PD-1)抑制剂
背景:PD-1抑制剂目前已常规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治疗。与其他传统疗法(如化疗和抗血管生成疗法)联合使用时,PD-1抑制剂对生存率有显著改善。PD-L1是选择免疫治疗受益群体最常用的生物标志物,但并非所有PD-L1高表达的患者都能从免疫治疗中获益。因此,迫切需要新兴的生物标志物,这其中包括外周血指标。方法:我们回顾性地收集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51例接受PD-1抑制剂联合治疗
目的: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CRKP)引起的医院感染对重症患者威胁极大。本研究收集来自心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cardiac surgery intensive care unit,CSICU)的CRKP菌株,并研究了其主要序列型ST15的耐药性特征及分子分型特点。方法:收集2019年11月至2020年8月心脏
第一部分职业性汞作业人群血清差异性表达基因的筛选及验证背景及目的:汞化学性质稳定,可长期存在于环境中,并通过大气、水体、土壤及植物微生物等过程形成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汞被广泛用于金属冶炼、仪表仪器制造、聚氯乙烯催化剂等行业。在汞的生产和使用中,作业工人易吸入含有汞蒸气的空气,由于汞具有良好的脂溶性,吸入的汞蒸气有70%以上可人体被吸收。研究表明,汞对人体的各个器官系统都有不同程度的毒性,汞暴露会引起
背景:抗精神病药物(APS)主要用于治疗精神病性症状,于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患者中广泛应用。近年研究指出APS与静脉血栓栓塞(VTE)和肺栓塞(PE)的风险间存在关联,但相关报道仍存争议,本研究对此开展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方法:本研究注册于PROSPERO国际系统综述注册平台(PROSPERO,ID:CDR42020155620)。检索数据库MEDLINE,EMBA
目的:通过观察沉默LRR1基因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的生长情况,研究LRR1对HUVEC细胞增殖、运动与分化的影响。通过观察干扰眼部LRR1表达对氧诱导(OIR)模型小鼠以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模型小鼠新生血管形成情况的影响,研究LRR1在小鼠视网膜病理性新生血管发育中发挥的作用。病理性新生血管形成往往被认为是由血管生成因子与抑制因子之间动态平衡发生紊乱引起的,本文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