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建立,意味着中国经济进入了“后转轨时期”。与此同步,国有企业改革逐渐进入了深水区,并在深层次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是,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还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同时又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为更好地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来推动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需要在理论上做出新的探索。 在现有相关研究基础上,本文通过对国有企业最优目标和现实目标差异性的研究,在关注国有企业效率问题的同时,进一步着眼于公平视角将社会福利纳入进来,构建了一个研究后转轨时期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SS-C-P-W理论分析框架。基本的逻辑是:依据产权结构和市场结构的不同组合,可以把各个行业划分为不同性质的市场;在这些不同的市场中,国有企业基于自身利益的现实目标函数与从社会出发国有企业的最优目标函数是有差异的,能否找到对这种差异的有效协调机制,既关国有企业自身的利益,又对整个社会福利有重要的影响。 在上述研究分析框架下,本文首先从中国工业企业产权结构和市场结构的客观现实出发,综合产权因素和市场结构因素将39个两位数工业企业分为四类:国企绝对控制的高度寡占市场、国企主导的中度寡占市场、国(民)企主导的垄断竞争市场以及民企绝对占优的竞争市场。在此基础上,基于国有企业现实目标函数与最优目标函数的差异,本文构建了一个包括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混合寡头理论模型,并用该模型来分析竞争性市场和垄断性市场中国有企业的行为选择。 接下来,论文从效率视角,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来研究对国有企业的经营绩效进行了测定和评价。基于2003-2009年除其他采矿业之外38个两位数工业行业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在控制规模变量条件下,行业内国有企业市场份额与行业经营绩效呈显著负相关。基于2004-2009年度分行业国有、私营和外资三种所有制工业企业投入产出统计数据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不管是静态比较分析,还是动态评价,国有企业的绩效整体上都要低于民营企业。 再接下来,论文从公平视角,用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市场下国有企业行为的社会福利效应。研究结果显示:2009年,21个完全竞争行业中的国有工业企业产生的社会福利净损失为288.18亿元,占这21个行业国有企业当年工业总产值之和的比重为1.09%,表明国有企业在竞争市场中行为基本符合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内在要求;2008年,6个国有垄断行业造成的社会福利净损失最低估算值为2916.78亿元,最高估算值为10597.49亿元,占6个行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3.56%和12.92%,意味着在国有垄断市场中,国有企业基于现实目标的行为选择往往有悖于社会福利最大化。 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分析,得出以下三个主要研究结论: 第一,就中国工业企业整体而言,国有企业的绩效水平低于民营企业,工业经济整体上“国退民进”的格局不会改变。 第二,一般竞争性市场中,在“价格——成本硬约束”下,国有企业现实行为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最优目标基本一致。 第三,国有垄断市场中,在“价格——成本软约束”下,国有企业现实行为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最优目标具有比较显著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