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季棉早熟性相关性状的遗传及其QTLs定位研究

来源 :中国农业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kun00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生态环境条件差异较大的情况下,通过对早熟短季棉品种9×9不完全双列杂交46个组合研究发现:早熟性状的遗传率较低16.1%,与环境互作效应较大为17.5%,其中现蕾期和果枝始节的遗传效应与环境互作达极显著水平,生育期、株高和开花期的遗传率相对较高:产量性状的遗传率为20.1%,与环境互作效应为7.4%,而衣分、铃重和子指狭义遗传率较高,这是短季棉高产育种首先要考虑的三个性状;纤维品质的遗传率为28.64%,与环境互作效应为6.9%。早熟性平均狭义遗传率,安阳点为46.0%,运城点为10.9%,石河子点为12.3%,棉株各性状的综合遗传率总体趋势是:安阳最高,其次为运城,石河子最低。这一结论从遗传率与环境互作角度,使前人就果枝始节和播种到现蕾遗传率高低不同的结论得到了解释和发展。 通过对三试点短季棉各性状的典型相关分析,找到各点早熟性、产量和纤维品质之间的主要矛盾,针对三试点短季棉早熟性育种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育种策略:安阳点应通过适当延长现蕾期,选择吐絮集中的材料,提高棉花结铃性,进而提高霜前皮棉产量,同时注重高衣指性状材料的选择,以提高纤维强力和改善马克隆值;运城点应通过延长开花期以改善目前纤维长度偏低的问题,加强高衣分的选择,以确保纤维强度和整齐度,同时注重后期吐絮集中性的选择:石河子点应选择从开花—吐絮快且集中的材料,以提高霜前皮棉产量。同时,要注重高子指性状的适当选择,以达到对纤维长度和强度的同步改良作用。这个结果为三试点调整育种策略、提高育种效率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短季棉早熟及其相关性状的主-多基因综合分析发现:主基因普遍存在,各时期至少有一对主基因起主要作用,同时受多基因的修饰,在短季棉发育的不同时期,其主基因的对数、作用效果、方向以及主、多基因的遗传率均不同。除现蕾期和株高性状外,各性状主基因的遗传效应和遗传率均高于多基因,主基因的遗传率在30.23%~66.79%,多基因的遗传率在2.83%~35.07%。并将短季棉各性状的遗传分为三类:第一类性状由少数主基因控制,多基因的作用较小,如开花期、全生育期、农分等的主基因遗传率为36.85%~66.79%,多基因遗传率为2.83%~12.64%;第二类性状由主基因作用为主,多基因的作用不可忽视,如果枝始节、铃重、纤维长度等,主基因和多基因的遗传率分别为30.23%~63.33%和21.78%~28.17%。第三类性状由多基因控制,如现蕾期、主茎叶数、花期叶面积。针对三类性状主-多基因遗传率的不同,提出了各自的选择方法。 以两个陆地棉品种中棉所36×TM-1的207个F2单株为作图群体,筛选出73个多态性引物,25个SSR标记、35个RAPD标记和13个SRAP标记,构建了第一张以研究短季棉为主的包含43个标记,标记间的最小遗传距离为11.8cM,最大遗传距离为48.9cM,总长1174.OcM的遗传连锁图谱,覆盖棉花基因组总长度的23.48%。检测到与短季棉早熟性状相关的12个QTLs,其中有8个QTLs呈簇分布在LGl连锁群上,找到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在30%以上与全生育期、霜前花率和开花期有关的QTL各1个。以研究短季棉为主的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及相关QTLs的呈簇分布在所查文献中均未见报道,为短季棉早熟性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坚实基础。
其他文献
通过作物品种的遗传改良和采取适当的栽培措施,提高作物对氮素的吸收利用效率,是稳定提高作物产量和种植效益的有效手段。水稻对氮素的吸收利用效率主要包括水稻对氮素的吸收
利用2个农杆菌菌株与质粒组合(EHA105/pC3301和AGL-1/pDM805)对3个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扬麦158、扬麦10和G8901)进行了遗传转化,探讨了影响转化的几个重要因素。研
为了获得具广谱和持久抗性的水稻新种质,抵抗坏死营养型病原菌诱发的多种病害和生产过程中的多种逆境,本研究利用农杆菌介导转化法首次将来源于昆虫杆状病毒的细胞凋亡抑制基
为表征低阶煤颗粒-气/油泡间矿化过程的差异,通过Sutherland理论下固体颗粒进入泡沫产品的总概率(E)和浮选速率常数(k)之间关系,并结合低阶煤颗粒-气/油泡的浮选速率试验,求
在简述乐山旅行社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乐山旅行社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乐山旅行社业发展的对策。
对我们生活的这颗星球,大自然无疑是格外眷顾的,慷慨地赐予了适宜的阳光、水、空气和温度等,孕育出原始生命。经过漫长的进化历程,形成了复杂多样、五彩斑斓的生物圈,其中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