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0年代之前,意义解读和建构主要以语言研究为主,然而随着新科技和多媒体的飞速发展,教学实现了由黑板向荧屏,由静态文本到动态文本的转变。文本形式的多元化促使学者不再仅关注语言,而是越来越关注图像、动作、声音、气味等在交际和意义建构中的作用。为适应以上转变,满足意义解读出现的新需求,多模态话语分析应运而生。它研究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符号资源(语言、空间、图像、工具等)如何实现意义建构及其互动。从近十几年的研究来看,多模态研究以理论研究为主,其应用研究越来越多。在应用研究中,动态多模态语篇逐渐成为研究的新热点,但多集中于对电影语篇及娱乐节目的研究,而新兴的、备受关注的网络公开课还未引起多模态领域的关注。因此本文选取了网络公开课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韦学恩2012年的研究结果),从在中国最受欢迎的三门课程《幸福》、《死亡》、《公正》中按照2:2:1的比例随机抽取5个视频,这5个视频均为美国大学的公开课视频。然后根据网易2015年初国内网易公开课排行随机抽取了2个中文视频进行对比研究。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探究网络公开中模态使用情况及其各自主要实现功能,探讨模态互动和协同作用以及模态关系,并通过对比美国和国内网络公开课,探明其异同。其意义在理论上,拓展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应用领域,加深对不同模态及模态关系的认识,通过结合本领域众多学者的研究,试探性地自建适用于网络公开课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为此类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实践上,指导网络公开课学习,强化学习者对新兴的慕课和微课的认识和利用,为国内网络公开课的发展提供借鉴。针对以上研究目的及意义,本研究提出三个研究问题:(1)美国网络公开课中各种模态怎样进行配置以及各自主要实现的功能是什么?(2)各种模态如何实现互动和协同作用以及在协同和互动中,形成了什么样的模态关系?(3)与国内网络公开课相比,美国网络公开课有哪些特点,两种公开课存在哪些异同?根据研究问题,本研究选取了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张德禄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整合框架及Cope&Kalantzis的意义建构中的六种设计因素为理论依托,试探性地探索出适合网络公开课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以此框架来指导具体分析。研究方法是定性与统计描述相结合,通过定义、解释、描述,归纳等进行定性分析,通过通过ELAN软件对7个视频进行标注和分析,收集大量数据,发放调查问卷,进行统计描述。通过研究发现:首先,美国网络公开课中各模态使用比例存在差异,而且不同的模态主要实现某一种特定功能。然后,模态间的协同作用突出,在互动过程中,模态主要形成了互补与非互补两种关系。最后,经过对比,美国网络公开课和国内公开在模态使用种类上存在一些共同点,但模态使用比例和均衡性差异较大。在模态使用配置,授课方式方面,与国内公开课相比,美国网络公开课具有更多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