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慢性肾小球肾炎(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 CGN),又称慢性肾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由多种病理类型组成的、原发于肾小球的一组免疫性疾病,病理类型多样,预后不尽相同,临床以水肿、血尿、蛋白尿、腰痛、乏力等为主要症状,中医学文献中没有肾小球肾炎的病名,依据其临床表现的不同,与水肿、尿血、尿浊相似,同时也散见于虚劳、腰痛、眩晕等门类中。中医对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治疗积累了数千年的丰富经验,有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的优势。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有:目的:(一) 从中医角度认识肾小球。肾炎1.1病因病机:自建国至六十年代,中医认为本病的内因主要是肺、脾、肾三脏亏虚及三脏功能失调,外因则以外感风邪为主。至八十年代中,医家关注到阴虚、湿热及瘀血与本病的成因有密切关系。上世纪末至今,因使用激素、细胞毒性药物等方法治疗,毒副作用使到病者的抗病能力不降,容易为外邪所伤,致使肾小球肾炎病程反复,迁延难愈。1.2病理因素: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因素主要是风邪、湿浊及瘀血。本虚标实是慢性肾炎的基本病理变化,湿热则是主要的病邪,因湿热滞留而易耗伤正气,正气不足则血行无力而引致血瘀;湿热久蕴,郁而化热,熏灼脉络亦能引致血瘀;湿、瘀缠绵难去,最终酿成尿毒。湿热之邪蕴结三焦,气机升降失常,水湿泛溢肌肤而浮肿;湿热羁留肾腑则腰痛;湿遏中焦致脾不升清、流注下焦使肾失封藏,精气外泄而出现蛋白尿;伤及血络则见血尿。1.3辨证分型:近十年对本病的分型主要分为:Ⅰ)肺(脾)肾气虚证;Ⅱ)脾肾阳虚证;Ⅲ)肝肾阴虚证;Ⅳ)气阴两虚证为主;Ⅴ)兼外感证;Ⅵ)兼水湿证;Ⅶ)兼湿热证;Ⅷ)兼血瘀证及Ⅸ)兼湿浊证。虽然各医家在辨证上略有不同,但基本上仍能按本病的本虚标实两方面进行辨证,并以异病同治的概念进行治疗,效果十分理想。(二) 数据挖掘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对中医古籍、国医大师等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经验文献进行系统整理,进一步系统地了解本病的证治关系,实现疾病过程中病因、病机、症、证、方、药的规律总结,为临床治疗提供辨治思路。2.1方法:1.构建词库:建立主词库、同义词库、蕴含词库等,以此作为提取题名、摘要、关键词、主题词、全文文本的工具。2.以计算器检索及人工检索相结合,收集近代国医大师辨治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文献,导师李顺民教授发表的文章,结合相关文献佐证,确保资料全面及准确。3.将收集的数据及数据整合,以ANSI编码格式保存,运用专有的文本提取工具,对下载的非结构化的TXT文本数据进行信息提取,保存为Access和SO.L的格式,再以逐个分析,建立规则,按照规则进行数据的二次清洗。4.以Cytoscape2.8软件进行处理,形成直观的可视化网络图,并进行降噪,最终得出可视化成图。5.图像可得出挖掘对象在慢性肾小球肾炎数据中的出现频次,两两之间的频次关系,能更客观的总结出各方面的规律。2.2结果本次研究从680篇中医药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文章中挖掘数据,经整理后,得出的结果如下:2.2.1病因:共107种病因,总频次为5461次,单一病因出现超过10频次以上的共有41种,估约38%,最高的是“湿热”,频次为1111次,估总数的20.3%;而两两病因组合中则以湿热及瘀血的频次最高,共182次。2.2.2病位:共有71种,总频次为3388。以脾肾的频次最多,共414次,估12.22%。病位组合则以脾肾及脏腑的频次最多、共69次。2.2.3主症:共得主症125项,总频次为5340次。频次最高的为水肿,共2353次,估44.06%。显示水肿是本病的重要主症。主症组合则以水肿及血尿最多,共217次。2.2.4舌脉:2.2.4.1舌象:共有舌象39种,总频次为1450次。以舌红估17.97%为最多,其次为“舌质淡”,估13.38%。2.2.4.2脉象:脉象共62种,总频次为1043次,以脉沉细的频次最高,共177次,估16.77%。舌脉的组合频次以脉沉细、舌红最高,共57次。2.2.5证型:从挖掘所得,共有证型139种,总频次为4260次,以气阴两虚为最多,共744次,估整体的17.46%。组合则以肝肾阴虚、气阴两虚的组合最多,共122次。2.2.6治法:共收集了242项,总频次为5650次。当中估首位为”活血化瘀”, 比率为13.519%。治法组合最多的是扶正补气、活血化瘀,共180次。2.2.7方剂:共找到方剂156种,频次为1491次。六味地黄汤的使用频次最高,共136次,估9.121%。组合方剂中以五皮饮配真武汤的频次最高,共有17次。2.2.8中药:综合680篇资料中所用的中药共586种,总频次28261次。以黄芪的使用比率最高,达5.54%,其次为茯苓、丹参、白术、益母草、山药、泽泻、白茅根、地黄及党参。组合使用中,两味中药的组合以茯苓配黄芪最多,共343次;三味中药组合则以白术配茯苓及黄芪最多,共260次;四味中药组合最多的是丹参、白术、茯苓配黄芪,共182次;五味中药组合最多的为山药、白术、茯苓、丹参配黄芪。一定程度上反映这些就是组方中的常用药物,在治疗慢肾小球肾炎是,多被选用。2.2.9中成药:共找到中成药104种,以六味地黄丸的使用频次最高,共96次,估9.55%,其次是雷公藤多甙片,共87次,估8.66%。组合使用的中成药以参苓白术丸配六味地黄丸的使用最高,共有14次。2.3成果:实现慢性肾小球肾炎证治规律的数字化总结,并对本病的文献全文内容作系统整理;实现疾病过程中病因、病位、症、证、方、药的规律总结,弥补了既往停留于摘要数据的处理,更全面、立体、真实的反映本病的辨治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