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霉素体外诱导肺炎链球菌耐药的研究

来源 :重庆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yueemo11223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S.pneumoniae)是引起中耳炎、鼻窦炎、支气管炎以及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重要病原体,是引起人类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抗生素被广泛运用于治疗此类感染,然而随着抗生素的运用,耐药性日趋严重,如此对耐药机制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对耐药机制的研究主要是通过临床分离耐药株与标准敏感菌株之间的对比来进行探讨,对于S.pneumoniae能否通过体外诱导耐药,通过诱导耐药株与原始菌株之间的对比探讨耐药机制的研究尚未发现。本课题通过琼脂稀释法测定MIC值获得对红霉素敏感的S.pneumoniae标准菌株和临床分离株;将S.pneumoniae接种于含红霉素的血琼脂平板上进行耐药性诱导,红霉素浓度由0.5MIC逐倍递增,直至敏感株变为耐药株,测定耐药株MIC值;将获得的耐药子代在无红霉素血琼脂平板上连续传代20次后,测定其MIC值,以检测其获得耐药的稳定性;对比分析诱导耐药前后S.pneumoniae生理生化学性质的变化;小鼠毒力试验检测诱导耐药前后试验菌株毒力的改变。PCR与RT-PCR对诱导耐药前后受试菌株rplD、rplV基因以及23S rRNA扩增并测序;CPHmodels-2.0蛋白质空间构象预测系统对诱导耐药前后受试菌株rplD、rplV基因编码的核糖体蛋白L4和L22进行空间构象预测分析,并运用PyMOL蛋白质分析软件对其表面空间构象进行分析。通过试验筛选获得的试验菌株MIC值均为0.0312mg/L;诱导后标准菌株tigr4 MIC值增加到256mg/L,临床分离株C1和C2 MIC值均增加到32mg/L,标准菌株R6 MIC值未发生变化;耐药子代在连续传代20次后,其MIC值未发生改变;经培养发现诱导耐药前后S.pneumoniae菌落特征、镜下形态以及对Optochin敏感性未发生改变;小鼠毒力试验结果显示诱导耐药前后S.pneumoniae毒力未发现明显改变(P>0.05);诱导耐药前后测序结果对比显示标准菌株tigr4核糖体蛋白L4发生V32A变异,L22发生D35G变异;而临床分离敏感株核糖体蛋白L4发生Q67R、K68E变异;空间构象分析核糖体蛋白L22的D35G及核糖体蛋白L4的Q67R、K68E变异导致其相应的表面空间构象发生明显改变。综上所述,S.pneumoniae可通过红霉素体外诱导而导致耐药,并且该获得性耐药稳定性较好;诱导耐药前后S.pneumoniae生理生化学性质及毒力未发生明显改变;红霉素结合域发生新的变异是S.pneumoniae耐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机制之一。
其他文献
种子入库后,由于种子本身的生活力和环境条件的影响,而不断地发生变化。为了掌握种情,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防止损失,必须进行检查,检查的内容主要有种子的温度、水分、虫霉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隋书·音乐志》是东亚乐律学史上极为重要的文献之一。笔者在2006-2010年曾经参与日本文部科学省出资研究《南北朝桨府の多角的研究(南北朝乐府的多角度研究)》的工作。作为
在处理哲兹卡兹甘矿床铜铅混合矿石时混合精矿中铜和铅的回收率在94~95和88~90%之间,但是在它们分离时铅在铜精矿里以及铜在铅精矿中损失相当大。在不同的精矿里铜和铅损失的主
笔者近年来在参加省内大豆品种试验时,经常遇到部分大豆品种试验各小区的保苗株数不一致。例如:有的试验点方案上要求公顷保苗28万株,即平方米28株,但在田间实际调查,有的小
研究目的: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抗NMDAR脑炎)是最常见的一类自身免疫性脑炎。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多起病急骤、进展较快,病情严重程度复杂不一。近年来对于抗NMDAR脑炎的
甘蓝型半冬性油菜新品种高油605(原名浙农大605)由695与农林18(日本)杂交育成,于1998年5月4日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其主要特点是:含油量高、丰产性好,具有
我矿无底柱采矿和露天短距离运矿,过去都是人推车,劳动强度大,效率低。我矿机修工人,大搞技术革新,在学习安徽向山硫铁矿向-1型自行矿车的基础上(见马鞍山矿山研究院“矿山
我厂精铸车间在1972年改蜡枪接管为电保温的基础上,把输蜡系统全部改为电保温。经过两年多实践和改进,基本满足了生产需要。一、结构原理我厂输蜡系统为叶片式蜡料搅拌机备
通过对淅川下寺1号墓编钮钟的音程结构、音程之律制归属及宫调归属三方面的分析判断,初步得出如下结论:该套编钟双音音程结构是以大、小三度为主,并兼有大二度,此当为春秋中期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