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颌骨囊肿是一种常见疾病,因为它初期无主诉症状,因而常很难被发现,通常为患者于口腔科就诊时偶然发现,确诊时已有较大骨质破坏,其治疗的关键为手术彻底摘除。但颌骨囊肿摘除后会遗留各种各样的骨腔,较小的骨腔可以采用严密对位缝合术区,让其自体血充满骨腔,待其凝结、机化、骨化,等同于拔牙创牙槽窝的愈合机制;对于较大的骨腔,摘除后常用碘仿纱条填塞,但换药次数较多且持续时间较长,严重影响病人术后的生活质量的恢复提高。故在临床治疗中骨质缺损的修复成为颌骨囊肿治疗的最终目标[1],因此,可用于颌骨囊肿术后遗留骨腔的填充材料成为研究热点。本临床课题采用自体牙骨粉(Autogenous tooth bone graft material)和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修复颌骨囊肿摘除术后遗留的骨缺损区,并进行临床疗效对比观察分析,同时为自体牙骨粉应用于颌骨囊肿术后骨质缺损修复提供临床验证依据。方法本课题研究从2013年07月至2015年11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颌骨囊性病变病例中选取30名牙源性颌骨囊肿患者,术前均行曲面断层片(Orthopantomography,OPG)检查,获取囊肿在影像上的范围大小,测得囊肿范围为2.0cmx2.0cm—7.0cmx3.0cm。20例采用颌骨囊肿摘除术加骨腔充填治疗,其中A组为自体牙骨粉组:10例含牙囊肿采用囊肿摘除术加自体牙骨粉充填修复治疗;B组为羟基磷灰石组:10例单纯性颌骨囊肿包括根尖周囊肿、含牙囊肿及始基囊肿采用颌骨囊肿摘除术加羟基磷灰石充填修复治疗;C组为10例牙源性颌骨囊肿采用只进行囊肿摘除术但不填充任何骨腔修复材料设为对照组。术后定期随访6—12个月不等,随访记录包括临床观察和OPG检查,临床观察患者术区的愈合情况;通过OPG比较骨质缺损区修复情况,骨缺损修复材料吸收情况等,记录分析患者病变区愈合情况。结果30例患者术后均得到随访,通过治疗由囊肿压迫吸收引起的骨质缺损逐渐修复,其中A组无一例出现术后复发、创口感染、填充材料排异、病理性骨折等术后并发症,B组术后出现1例羟基磷灰石材料排斥反应,C组术后出现1例术区感染。术后1、3、6、12月患者复诊检查并复查OPG。术后6个月的OPG示:A组自体牙骨粉颗粒与周围正常骨组织融合,原囊腔低密度影像基本消失,原囊腔位置可见骨小梁结构,新骨形成。B组羟基磷灰石颗粒部分溶解吸收,颗粒密度仍高于周围正常骨组织,囊肿周围骨白线模糊,原囊腔低密度影像面积有较明显的缩小。对照组C组病例骨腔修复时间明显大于6个月。结论本研究通过对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口腔颌面外科30例颌骨囊肿患者的治疗过程及定期复诊记录进行系统的总结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颌骨囊肿术后遗留骨腔修复材料的选择上,自体牙骨粉作为新型一代骨组织替代材料用于骨缺损的修复中,是安全无毒有效的;自体牙骨粉能直接与宿主骨融合,直接成骨,加快骨缺损修复速度,有利于骨组织的愈合;自体牙骨粉的同期成骨效果优于羟基磷灰石的成骨效果;使用骨缺损修复材料组病例成骨速度、质量明显优于未使用骨缺损修复材料的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