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固体地球科学将大陆动力学作为跨世纪的研究目标,代表岩石圈热学和力学变化最强烈的山脉自然成为研究的重点对象,世界七大洲最高峰更令人注目。利用攀登七大洲最高峰的机会,广泛采集各种地质标本,详细观察地质现象和地质产状,搜集完整的第一手地质资料,揭示世界七大洲最高峰的物质成分特点、结构构造特征,并根据野外地质产状观察,分析这些高山的成因机制和过程,对于加深我们对岩石圈运动规律的认识具有一定的意义。了解七大洲最高峰的地形特点、岩石学特点和成因机制,对于指导和开展我国的登山户外运动,尤其是学习国外登山运动的组织和管理,深刻领会人与山的关系,达到人山和谐发展,是很有好处的。
世界七大洲最高峰均位于构造活动带中:北美的麦金利山、南美的阿空加瓜山、大洋州的查亚峰和南极洲的文森峰均位于环太平洋构造活动带中;欧洲的厄尔布鲁士山和亚洲的珠穆朗玛峰在古地中海构造活动带中;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则位于冈瓦纳构造稳定区中巨大的经向东非裂谷带的肩部。笔者从七大洲最高峰的地质背景入手,较深入地介绍了分析了这些山峰的地质结构、组成、构造变形特征,认为这些雄居各大陆最高点的山峰,虽然物质成分各有不同,但是它们却都与某种地质构造相联系,即:火山构造:包括厄尔布鲁士山、乞力马扎罗山和阿空加瓜山;推覆构造:包括珠穆朗玛峰、麦金利山和查亚峰;以及地垒构造:文森峰。总结了七大洲最高峰的地貌特点,认为:七大洲最高峰的地貌可以分成:冰川切割形和火山锥形。其中冰川切割形根据形态,可细分为单点状冰川切割形山峰,如珠穆朗玛峰和麦金利峰、线状冰川切割形山峰,如阿空加瓜峰和查亚峰以及多点状(面状)冰川切割形山峰,如文森峰。山的地貌特点与地质构造、岩石类型有直接的关系,冰川在山的“塑形”上起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沉积岩类岩石。本文还就七大洲最高峰的隆升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七个高峰的形成有4种机制,即伸展成山、推覆成山、挤出成山和复合成山。隆升的作用有火山隆升、均衡隆升和构造隆升。
笔者第一次较系统地阐述了登山户外运动的概念,并将之归纳为5大项、15系列和若干项目。这些思想的形成,基本都是中国登山协会近几年实践、探索、总结、研究世界和我国登山户外运动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性,对我国登山户外运动的发展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本文还用第一手的调查资料,较系统地阐述了登山户外运动的健身意义、我国开展登山户外运动的现状、发展趋势,并对我国开展登山户外运动的规范化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文中提出的户外运动的难度和强度指标体系以及户外运动技术人员培训体系均为笔者自己和有关课题研究组的独立认识,供理论研究者参考和批评。
感谢杨巍然教授孜孜不倦的教诲,感谢中国地质大学对我的培养,感谢关怀过、帮助过我的各个单位、各位老师和同事、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