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JAP1在乳腺癌进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探讨

来源 :天津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mbo03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乳腺癌是一种起源于上皮细胞的异质性肿瘤,多年来也是世界范围内威胁女性身体健康的头号杀手。粘合连接是上皮细胞的三大主要连接方式(另外两个是紧密连接,桥粒与半桥粒)之一,已经被证实在各种癌症进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对于粘合连接在乳腺癌中的报道还很少。另外一方面,粘合连接相关蛋白1(AJAP1),又被称作Shrew-1,是最初在上皮细胞中发现的一种新的与粘合连接相关的蛋白。其已被证实在多种肿瘤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AJAP1在乳腺癌中的作用还未得到充分阐述。本研究旨在分析AJAP1在乳腺癌中的作用以及结合生信结果探索其影响乳腺癌进展的相关机制,并提高对于粘合连接的认识。研究方法1.首先运用数据库分析AJAP1的研究价值,然后运用临床数据分析AJAP1与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参数关系以及对于患者预后的影响;接着选取相关细胞系构建AJAP1过表达和敲除的细胞系,运用MTT、Transwell、划痕、平板克隆、流式细胞学技术来分别检测AJAP1对乳腺癌细胞的迁移、增殖、侵袭能力的影响;2.运用STRING软件分析,找出与AJAP1互作的蛋白β-catenin,然后运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根据β-catenin的不同定位并分别分析其与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参数和生存的关系以及与AJAP1表达之间的关系;Co-IP实验、核浆分离实验、泛素化实验、luciferase等实验进一步明确AJAP1与β-catenin的相互调控作用以及对下游通路的影响;在AJAP1 KD组中设计敲除β-catenin的回复实验,体内、体外探讨AJAP1是否是通过β-catenin来发挥其抑制乳腺癌迁移、侵袭、增殖的功能;3.进一步分析并验证AJAP1调控β-catenin轴的上游分子,通过Co-IP实验、免疫荧光、核浆分离实验、luciferase、构建小鼠体内模型等实验明确EGF/EGFR轴对于AJAP1-β-catenin的调控作用;4.另外一方面,在构建AJAP1和Sh AJAP1细胞系过程中,发现细胞形态发生明显变化,接着通过相关实验观察AJAP1对EMT以及TGF-β1诱导的EMT、乳腺癌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5.运用mi Rtarbase和mi RDB数据库网站预测与AJAP1相结合的靶向microRNA,同时通过构建不同区段的突变体,运用luciferase等实验验证AJAP1与其靶向microRNA两者之间的特异性靶向调控关系;并通过MTT等细胞功能学实验确定其靶向microRNA在乳腺癌中的具体作用;随后设计挽救实验验证AJAP1是否能够特异性抑制其靶向mi RNA在乳腺癌中的作用;然后通过Jasper网站预测并用ChIP等实验验证调控AJAP1的EMT相关转录因子(锌指E盒结合蛋白1(Zinc-finger E-box binding protein 1)ZEB1的具体结合位点,从而进一步提示ZEB1-miR-3941-AJAP1在TGF-β1诱导的乳腺癌的迁移侵袭增殖方面的具体调控机制。研究结果1.GOBO、Oncomine和KM-plotter等数据库及283例乳腺癌组织免疫组化结果表明:AJAP1低表达与乳腺癌更高的组织学分级和较多的淋巴结转移个数有关,并且预示着患者的不良预后;细胞功能学实验结果表明AJAP1过表达抑制乳腺癌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并且流式细胞学周期实验结果证明AJAP1高表达抑制G0/G1期的细胞,提高S期和G2期的细胞比率;2.283例乳腺癌的组织样本的免疫组化结果表明AJAP1的表达水平与β-catenin的不同定位有关,实验结果证实无论内源性还是外源性AJAP1都可以与β-catenin相互结合,形成复合体,而敲除AJAP1过后抑制了β-catenin的泛素化降解,促进了β-catenin在细胞质中积聚进而可以进一步进入到细胞核里,从而激活了β-catenin的转录活性和下游基因的表达;并且回复实验结果证明在Sh AJAP1细胞中敲除β-catenin过后,ShAJAP1促进乳腺癌的增殖、迁移和侵袭的作用被β-catenin明显削弱,说明β-catenin是AJAP1发挥其抑癌作用的中间调控子。3.进一步分析调控AJAP1-β-catenin的上游分子,结果发现EGF能显著降低AJAP1的表达,促进β-catenin的入核活动,Co-IP实验结果证实EGF抑制AJAP1与β-catenin两者复合体的结合效率,luciferase等实验证实EGF抑制β-catenin转录活性,促进β-catenin下游基因C-myc和Cyclin D1的表达,另一方面敲除EGFR过后结果显示明显抑制了AJAP1的表达,并且回复实验结果也证实EGFR/AJAP1 KD组相对于EGFR KD组明显促进β-catenin的启动子活性,而AJAP1也抵消了EGFR在体内促癌作用,以上结果也证明EGF/EGFR信号轴削弱AJAP1的表达进而进一步促进β-catenin的核定位。4.构建AJAP1敲除和过表达细胞系,通过RT-q PCR、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实验结果发现敲除AJAP1过后显著促进乳腺癌细胞发生EMT,使得上皮标记物E-cadherin表达减少,而间质标记物N-cadherin和Vimentin表达增加,过表达AJAP1过后则取得相反结果;除此之外,通过向细胞中添加TGF-β1观察发现AJAP1能够抑制TGF-β1引起的乳腺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EMT。5.为了探究可能调控AJAP1的靶向miRNA,本研究通过数据库及构建相关突变体和luciferase等实验发现miR-3941靶向调控AJAP1的表达,并且KMplotter数据库和相关实验等结果证实miR-3941在乳腺癌组织中含量高,并且其高表达提示患者的较差的预后,此外miR-3941高表达能显著增强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随后Chip等实验结果证实ZEB1能够结合在AJAP1启动子上的第一个和第三个E-box区域,转录抑制AJAP1的表达同时ZEB1的表达却能被mi R-3941激活。结论在乳腺癌细胞中,目前发现并证实了AJAP1可以通过以下两种路径调控乳腺癌的进展:首先EGF/EGFR负反馈于AJAP1对β-catenin的调控,促进β-catenin入核和其下游基因的表达来调控乳腺癌的进展;另一方面,ZEB1可以结合在AJAP1启动子区域的第一个和第三个E-box区域转录抑制AJAP1的表达,而此过程促进了miR-3941的表达,进一步激活乳腺癌细胞发生EMT和促进TGF-β1诱导的乳腺癌细胞的一系列恶性行为的发生。
其他文献
复制压力是内源性DNA损伤的主要来源。若复制压力不能有效缓解,停滞的复制叉可能崩溃产生DNA双链断裂,严重威胁基因组的完整性,导致突变累积,引起细胞衰老或者癌变。与正常细胞不同,携带活化癌基因或抑癌基因有缺陷的肿瘤细胞通常会伴随高水平的复制压力。这一内在特征导致肿瘤细胞对复制压力应答的依赖性增强,使该信号通路成为治疗肿瘤的重要靶点。无论是复制叉停滞、崩溃还是DNA断裂后的末端剪切过程,都会生成被R
目的: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位置特殊,根治性切除术是唯一可能治愈手段,而术前评估肝脏功能、对病理分化程度的预判十分必要。目前借助影像检查对于HC手术患者术后远期预测少见报道,常用的肝功能评价方式对于HC有一定缺陷。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此次纳入影像因素回顾性分析HC根治手术治疗预后的相关因素。利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ntravoxel incoheren
研究背景和目的无限制的增殖、血管新生以及基因组不稳定是肿瘤细胞最典型的特点,肿瘤细胞经历许多代谢改变以适应加快的增殖速率和营养物质消耗,但代谢重编程使肿瘤细胞处于较高水平的活性氧环境中,为防止肿瘤细胞因活性氧过度堆积引起死亡,肿瘤细胞需要重编程还原当量稳态的代谢过程,并以此来保证细胞内有足够的谷胱甘肽等还原性物质及时清理致死的活性氧。磷酸戊糖途径是细胞内重要戊糖代谢途径,交通糖和核苷酸间的代谢,为
目的肿瘤细胞能在乏氧微环境中生存并维持不断增殖,其内的代谢结构势必发生重编程。如果能有效阻断乏氧相关代谢途径或可抑制肿瘤生长,但是对肿瘤细胞代谢重编程的具体机制仍不清楚。我们希望通过探索肿瘤细胞在乏氧和线粒体功能障碍时发生的代谢重编程,揭示其最根本的机制,并试图通过阻断相关代谢途径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并为今后的肿瘤代谢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1.利用稳定同位素示踪的代谢组学分析,研究不同肿瘤
长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 R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是lnc RNA发挥生理作用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中,我们通过托普霉素(tobramycin)亲和纯化的方法结合定量质谱分析的检测方法,以高效筛选细胞内的lnc RNA相互作用蛋白。我们利用该方法发现140个潜在的lnc RNA HULC(highly-upregulated in liver cancer)相互
研究背景:中国为如今全球食管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其中绝大多数的食管癌患者被诊断为鳞状细胞癌。放射治疗则为食管鳞癌的标准治疗方法之一,且该方法具有良好的耐受性。截止目前,我们还未曾发现有效的生物标志物来预测食管鳞癌患者的放射治疗后效果。但曾有报道指出,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并对患者的预后具有提示作用。因此,本研究着重评估PDGF-BB是否可以作为经放射治疗的食管
林冲是《水浒传》中经典的人物角色。对这一角色的解读,除了"理性守分的末路英雄"这一主流评价,还有"凉薄自私的庸碌教头"的反面评价。但是,林冲性格本身是复杂的,任何的二元解读与评价都有损其形象的经典性。读者只有从社会的深度去挖掘林冲行为原因,才会觉察到林冲"现实中的两难俗人"这一面,才会进一步对林冲形象形成理解、同情、悲悯的阅读体验。
目的:乳腺癌的发病和死亡率极高,在女性恶性肿瘤中分别位居第1位和第5位。据统计,我国乳腺癌的发病高峰年龄为48.7岁,较西方提前10年,35岁以下的年轻乳腺癌发病率明显较高,乳腺癌的发病呈年轻化趋势。虽然有研究表明,年轻乳腺癌的恶性程度相对较高,预后更差,但对于年龄小于25岁的极年轻乳腺癌(VYBC)的病理、临床和预后特征尚无确定结论。影响乳腺癌发病的因素众多,以TCGA为主的基因组学研究对乳腺癌
背景和目的:第一代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在含有EGFR敏感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具有显著的活性。然而,EGFR-TKI耐药在治疗约12个月后不可避免地出现。获得性耐药的机制,除了EGFR(T790M)的继发性突变(占50-60%)外,还不太清楚。在此,我们在体外模型和获得性EGFR-TKI耐药的临床标本中发现LncRNA H19的显著下调,我们的目的是探讨其在非小细胞肺癌EGFR-
研究背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是最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全球每年发病超过100000例。尽管近年来DLBCL的诊断和治疗有了较大的进步,但仍有高达30%的患者死于该疾病。目前DLBCL的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因此有必要寻找在肿瘤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的核心基因和信号通路,进一步揭示DLBCL的分子机制,为其治疗提供指导。吲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