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贫困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在此过程中,以产业为抓手的减贫措施,是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和促进贫困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其中,旅游业作为一个具有多维减贫效果和关联带动作用的朝阳产业,能够有效提升集中连片特困区的减贫效果。那么,如何有效地联动配合区域发展与区域扶贫,通过发展旅游产业来减轻贫困,是化解集中连片特困区脱贫困局、实现人地关系协调可持续发展亟需深入研究的问题,也是本文的研究核心所在。地理位置和环境的特殊性、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滞后性、贫困人口的空间集聚性以及致贫原因的多样性等多重因素制约了滇西边境集中连片特困区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挖掘滇西边境集中连片特困区旅游产业发展潜力,提升该地区旅游产业减贫效率,以旅游产业为杠杆助力区域整体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该地区能否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本文从地理学的时空观出发,基于效率演化的视角,以滇西边境集中连片特困区为研究的空间载体,从自然和人文环境、旅游减贫背景及贫困状况等方面总结了研究区的基本特征,构建滇西边境集中连片特困区旅游减贫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以DEA-Malmquist模型、Moran’s I指数、标准差椭圆及重心轨迹等为主的评价方法,由定性到定量、由静态到动态地揭示研究区旅游减贫效率的时间演进及空间分异规律,探究并提出优化集中连片特困区旅游减贫效率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旅游产业发展带动集中连片特困区脱贫的研究提供一种理论视角和实践依据。研究分为如下七个部分:一、明确滇西边境集中连片特困区旅游减贫效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确定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二、对关于旅游减贫效应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阐述本研究所需的相关理论基础,进一步明确本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三、从地理位置与空间范围、自然环境基础、人文环境条件、旅游资源禀赋等四个方面分析滇西边境集中连片特困区旅游减贫的基础特征。四、构建滇西边境集中连片特困区减贫的发展历程,分析滇西边境集中连片特困区的贫困特征。五、建构测度指标体系,从效率演化视角运用DEA-Malmquist模型对滇西边境集中连片特困区的旅游减贫效率进行测度,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评价;接着以效率形态将研究区61个县级样本分为四种类型,并分别归纳其特性。六、在深入探讨滇西边境集中连片特困区旅游减贫效率的基础上,围绕培育旅游产业业态、集中连片开发、发挥辐射效应、完善基础支撑、调整发展模式和保护民族文化等六个方面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七、总结本文的研究成果,并展望今后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