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油气资源关系着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对此我国也是高度重视。随钻测量(MWD)技术对提高油气钻采效率,降低钻采成本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常用的无线随钻测量方式,结构复杂,信息传输速率慢,极大限制了钻井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电磁随钻测量(EM-MWD),是一种新型随钻测量方式,以电磁信号为载波进行井下与地面信息传递,具有传输速率快、操作简单、可靠性高等优点,因而受到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由于井下环境复杂,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油气资源关系着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对此我国也是高度重视。随钻测量(MWD)技术对提高油气钻采效率,降低钻采成本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常用的无线随钻测量方式,结构复杂,信息传输速率慢,极大限制了钻井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电磁随钻测量(EM-MWD),是一种新型随钻测量方式,以电磁信号为载波进行井下与地面信息传递,具有传输速率快、操作简单、可靠性高等优点,因而受到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由于井下环境复杂,对于电磁信号在井下传输的衰减特性,国内外至今尚没有一个清晰的理论。本文首先对随钻电磁信号传输信道和井下电磁激励方式进行了分析,对影响电磁信号随钻传输的因素进行了详细论述。并根据经典电磁学理论结合“等效传输线”原理,对信号传输过程进行了理论研究。随后基于ANSYS软件建立了电磁随钻测量(EM-MWD)有限元模型,从信号发射功率与频率两个角度出发,分析钻柱、套管、地层导电非均匀性以及地层温度变化四个方面,对随钻电磁信号传输的影响规律。最后基于自主设计的地面模拟实验,从电磁信号沿钻柱产生的欧姆损耗、不同规格钻柱、地层导电非均匀性三个方面,对仿真分析结果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随钻电磁信号沿钻柱传输产生的欧姆损耗与钻柱横截面积呈一定正比例关系;钻柱规格对随钻电磁信号传输有一定影响,总体来看钻柱壁厚与钻柱外径比例约为0.08-0.20时,信号传输效果较好;激励外加套管会对电磁信号传输产生严重屏蔽作用,尤其频率超过50Hz,地面接收电压衰减严重,但套管长度小于40m时,套管影响较小;导电能力分布不均匀的地层,信号传输效果差于均匀地层,且信号发射频率越高,衰减越严重;地层温度导致井筒温度改变,使得沿钻柱传输的随钻电磁信号衰减增加,从而影响信号传输效果;最后提出信号频率在20-60Hz时,EM-MWD系统整体传输性能比较高。通过以上结论,为现场EM-MWD系统及相关仪器设计与改进提供建议,为评估EM-MWD系统适用范围与环境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三元复合驱采油技术已经进入后期,采出液中的含水量大幅度上升,乳状液已经由W/O型乳状液转化为O/W型乳状液。油水乳状液的粘度影响因素较为复杂,而分散相粒径分布范围、界面膜性质、分散相粘度和分散相体积分数是影响乳状液粘度的主要因素。随着油井逐渐向老龄井过渡,采油过程中抽油杆管的偏磨和变形现象比较严重,这严重影响了油田高效、低耗发展的生产理念,也造成了油田生产成本升高,效益变差。但是,相比于水驱和聚驱
随着我国对外来原油需求量的居高不下,国家石油储备库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加强国家石油储备库建设、扩大储备库规模对国家的能源安全及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大型浮顶罐以其耗钢率少,相对占地面积少和投资成本低等优点为国家储备库的首选储油设备。目前常用的大型浮顶罐有单盘和双盘两种,单盘式浮顶罐具有重量轻、结构简单、施工及建造费用花销少、施工方便等优点,但其在静储及加热过程中能量损耗现象较为严重,因此如何科学有效的
孔隙压力与破裂压力之间的密度窗口窄是海洋深水钻井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之一,环空钻井液高度控制技术是在双梯度钻井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型控压钻井技术,其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窄密度窗口钻井问题。采用CML技术钻井时,井筒压力对应的当量钻井液密度为一条曲线,与地层孔隙压力及破裂压力更加贴合,能有效提高单层套管的下入深度,减少套管下入层次,节约钻井时间,减少钻井成本。本文对CML技术的基本原理、关键设备进行了详细
低渗透裂缝型储层由于多年的高压注水开发,注采比高,注采压差大,注采井间憋压严重,导致储层中的天然裂缝处于张开状态,同时由于天然裂缝的分布不均匀,进而增加了储层的非均质性。当该区块部署加密井或调整井时,通常采用注入井停注或开井泄压的钻关方案,导致地层压力急速下降。在这种状态下,由于低渗裂缝型储层的非均质性和低渗透性,导致不同方向受效范围存在较大差异,地层压力系统紊乱,存在局部的高压区,在这种条件下钻
随着三次采油技术的兴起,化学驱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于老油田开采,由于老油田本身含水率高,驱油剂作用复杂,化学驱采出水的处理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基于“双旋流+沉降+过滤”采出水处理工艺,通过化学驱采出水油水分离特性实验以及工艺处理过程中旋流和沉降的数值模拟得到化学驱采出水中油滴运动的相关规律,为该工艺的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首先通过实验研究了驱油剂作用下采出水的物性参数以及沉降分离特性,研究成果
受固井注水泥顶替流动过程复杂性的影响,之前大多数专家学者都是从均匀光滑井壁出发进行注水泥顶替流动研究,但随着近些年常规油气田开采量的减少,钻遇复杂地层的情况变得越来越常见,针对这一问题,研究非线性井壁(变井径)对固井注水泥顶替效率的影响对提升现场实际固井质量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引入了分形的思想,确定了W-M函数是描述具有分形特性的粗糙壁面轮廓合适的模型,分析了W-M分形函数的工程性质以及W-M模
二氧化碳捕集与埋存技术(CCS)是在能源需求极度增长时期对温室气体进行科学减排的重要措施之一,而长期埋存条件下注入地层中的CO2会与水泥石发生化学反应,腐蚀井筒水泥环并降低其密封性能,从增大CO2沿井筒逃逸的风险。为了探究CO2埋存条件下油井水泥石的腐蚀规律,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室内实验和数学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明确了水泥石中矿物含量和孔渗参数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变化规律,探究了水化产物对腐蚀规律的影响。
在石油的开采过程中,会产生由于岩屑堆积所导致的安全问题,因此如何提高岩屑运移效率就成为钻井过程中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井筒内的岩屑运移属于典型的液固两相流动,本文基于欧拉-欧拉双流体模型,模拟不同工况下钻井液携带岩屑流动的过程。采用滑动网格方法来实现钻杆旋转。研究井筒内钻井液与岩屑颗粒的流动特性,通过颗粒动理学研究颗粒间的相互作用。综合考虑钻杆偏心、井斜角、钻杆转速和钻井液入口流速等影响因素,并
多孔介质中的液固流动现象在化学、农业、生物以及工业等领域中广泛存在,尤其是在石油工业领域中,小颗粒在岩石孔隙中的运移和沉积会造成储层渗透性降低,影响原油的正常开采。因此,对多孔介质中的液固流动特性进行研究有助于揭示悬浮颗粒的运移和沉积机制,可以为地下储层中石油的勘探和提高采收率提供依据。本文基于格子Boltzmann方法(lattice Boltzmann method,LBM)对三维多孔介质内流
在油田开发生产过程中,随着生产时间的增加,各种地质因素和人工措施都会对井下金属套管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油田开发时间的延长,由于多次作业起下管柱、地层应力变化以及井筒内外流体腐蚀,导致油水井套管发生变形错断等情况的发生,为保证区块开采的完整性,需要对损坏的套管进行修复。及时、有效地封堵和加固破损的套管是保证油田持续开发和生产的重要措施。目前密封加固主要有两种工艺:一种是燃爆加固,具有可取可捞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