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Cu(Ⅰ)配合物因具有新颖独特的结构和极其丰富的物理、化学性质而成为生物无机化学家、金属有机化学家热衷研究的领域。合成具有特定功能和结构新颖的Cu(Ⅰ)配合物受到了世界上科学家的极大关注,Cu(Ⅰ)配合物的光物理、光化学行为构成了一个重要的分支。根据分子合成和组装理论,通过改变金属Cu(Ⅰ)的来源和改变有机端基、桥基等配体来控制配合物的结构,进而改进配合物的性质。通过性质研究,再进一步指导合成性能更加优良的功能配合物。1、本论文由Cu(Ⅰ)前体与2,2’-联吡啶(2,2’-bpy)、1,2-二-(4-吡啶基)-乙烯(bpe)、4,4’-联吡啶(4,4’-bpy)、1,10-菲咯啉(1,10-phen)、4,4’-二叔丁基-2,2’-联吡啶(4,4’-bt-2,2’-bpy)和三环己基膦(PCy3)反应,成功地合成了七种新型的Cu(Ⅰ)配合物:[Cu(4,4’-bt-2,2’-bpy)(PCy3)2](BF4)(1)、[Cu2(2,2’-bpy)2(PCy3)2(μ-bpe)](BF4)2(2)、[Cu2(2,2’-bpy)2(PCy3)2(4,4’-bpy)](BF4)2(3)、[Cu2(1,10-phen)2(PCy3)2(μ-bpe)](BF4)2(4)、[Cu2(PCy3)4(4,4’-bpy)](BF4)2(5)、[Cu2(μ-Ⅰ)2(PCy3)2(μ-bpe)]n(6)、{[Cu2(CH3CN)2(PCy3)2(4,4’-bpy)2](BF4)2}n(7)。对这些配合物,通过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表征确定了它们的结构。X-射线单晶衍射结构证实:配合物1是单核结构,Cu(Ⅰ)处于N2P2形成的畸变四面体构型之中。配合物2、3、4、5结构相似,均为双核配合物。其中配合物5中的Cu(Ⅰ)离子为三配位,其余三种配合物中的Cu(Ⅰ)离子均为四配位。6、7的结构相似,都是一维结构的配位聚合物。配合物6中,每个Cu(Ⅰ)配位了一个bpe、一个PCy3和两个Ⅰ-。两个Cu(Ⅰ)通过两个Ⅰ-桥键相连;每个bpe又键合了两个Cu(Ⅰ),把各个结构单元连在一起,形成一维锯齿形聚合物。配合物7中,每个Cu(Ⅰ)配位了一个CH3CN、一个PCy3和两个4,4’-bpy,每个4,4’-bpy又键合了两个Cu(Ⅰ),把各个结构单元连在一起,形成一维锯齿形聚合物。2、初步探讨了它们的光物理性质,研究了它们的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它们在二氯甲烷和乙腈溶液中紫外吸收峰都处于230nm到370nm之间。它们在紫外光的照射下,有四种配合物发荧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