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在人类思想史中具有善、神圣、智慧以及理性等积极向上的隐喻意义,“摆脱黑暗,追求光明”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主题。作为身体中感知“光”的器官——眼睛,以及由此产生的视觉,与其他的器官和感觉相比,具有了很强的优越性,然而近视学生由于受到诸如学校制度、集体荣誉、学生人际关系、社会观念以及竞争压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光明体验渺茫。由于眼镜的存在,近视学生和家长的日常学习生活由于视觉受阻而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令其产生很重的心理负担,如恐惧、孤独、焦虑等等。家长为了解决提高学习成绩和保证身体健康之间的矛盾,探索出多种治疗方式来搭建自己的心理防御机制,试图在无奈中寻找安全感。从根源来看,让近视学生获得光明体验就是让他们“站在窗口,往远处看”,探索感性的世界和未被加工过的土壤,让身体世界化,让身体经由身体的世界化获得自身的表达,实现“个别世界”向“共同世界”的开放。教育是光明的事业,教师运用教育机智,让孩子体会到关心与尊重,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发现存在的意义,才是教育之真谛。本研究通过访谈和对近视学生以及家长心理状态的描述,运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来探究学生和家长关于“教育与光明”的深层认识机制。全文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起源和背景。在现行教育制度下,近视学生及家长为了获取与别人相同甚至更多的机会,要付出更多的精力,给他们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在这种状态中,个体很难体会到前途和希望,看不到光明。第二部分,光明的精神分析属性。这部分着重阐述了光的隐喻意义以及现象学意义上的“光感”。阐明了精神分析学家对于光明的不同理解,并提出教育是光明的事业的观点。第三部分,恐惧与焦虑。通过访谈,分析出近视给学生和家长带来的心理影响。主要有对特定物的恐惧,对孤独以及丧失自尊的焦虑等。第四部分,窗与远方。此部分在批判工具理性主义对窗的认识的基础上,提出窗并不是将屋内与屋外阻隔开来,窗内和窗外依旧是同一个空间,敞开窗户,其实就是敞开心灵的观点。第五部分,心理防御与精神疗法。阐述了家长在面对孩子近视时搭建的心理防御机制以及家长为缓解孩子近视所采取的五种精神疗法。第六部分,结语。呼吁教师和家长发挥教育机智,让孩子体验光明。教育是光明的事业。通过教育,让学生体验到他们居身于其中的人际氛围以及内心深处的感性世界,让学生体验到别样的生命律动,发现自身存在的意义,教育的真正意蕴才得以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