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驱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的运行控制及低电压运行特性分析

来源 :西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ID1026267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风力发电以其具有的清洁、无污染、开发利用方便等的特性无疑成为众多可再生能源研究中最为热门的行业。风电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逐年递增,并会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持续发展。随着风力发电技术的日趋成熟,变速恒频风电机组以其多样性的运行方式而成为市场的主流,双馈感应发电系统(DFIG)以可以提高风能利用率和控制灵活并实现柔性并网而得到普及。但其投入使用后的后续维护工作量大,易于出现故障的增速齿轮箱成为制约双馈感应发电系统的瓶颈。而近年来出现的直驱永磁同步风力发电系统(PMSG)以不需要增速齿轮箱、取消了易于出故障的转子上集电环和电刷装置、结构简单、维护方便、效率高等优点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重视,并随着电力电子器件价格的大大降低,为直驱永磁同步风力发电系统的普及带来了更大的市场。   本文在直驱永磁同步风力发电系统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分析其控制策略并作仿真分析。其主要工作如下:   1:完整的介绍了直驱永磁同步风力发电系统的基本组成,并以此对各个组成部分建立数学模型及其相关仿真模型,包括:风速模型、风力机模型、传动系统模型、永磁同步发电机模型、全功率变流器模型。   2:在1建立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了直驱永磁同步风力发电系统的控制策略,包括对风力机的控制:额定风速下的最大风能追踪和额定风速以上的桨距角控制;全功率变流器的双闭环解耦控制。   3:在以上数学模型及控制策略的基础上,利用PSCAD/EMTDC仿真平台搭建完整的直驱永磁同步风力发电系统整体仿真模型,进行系统的仿真研究,验证控制策略的可行性。   4:在己建立的完整的直驱永磁同步风力发电系统仿真模型的基础上,仿真分析此系统的低电压运行特性,并仿真验证通过在直流侧增加卸荷电阻的方式来提高系统的低电压运行能力。
其他文献
该实验用杂交、大田鉴定、电泳等方法研究了中国大麦黄花叶病抗性基因的等位性、染色体定位以及酯酶同工酶与抗性的关系.
随着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以及电网规模的逐渐扩大,其对安全、稳定、可靠性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在设备的正常使用期内制定合理的设备检修计划,周期性地安排设备的预防性检修是非常必要的。电力设备检修计划优化是一个大规模组合优化问题。本文针对不同优化目标的权重系数难于定量分析的问题,提出了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清晰的层次结构分解目标,并应用相对标度将人的判断标量化来确定权重系数,从而更加客观、准确地反映各目
随着环境与传统电网之间矛盾逐渐加剧,电力生产形式正在向新能源转变,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但是这些分布式电源不可控,它们的大规模接入又会给电网带来冲击,微电网可以整合分布式能源使其具有大电网类似的功能,微网可以作为电网的后备电源。微电网将微电源、负荷、储能系统和控制系统统一起来,如何控制微网里分布式电源是微网能否在并网和孤岛下稳定运行的前提,本文以此为基础,对微网中双馈风力发电
学位
该文以高等植物大麦根尖细胞为实验材料,采用免疫荧光和免疫电镜技术进行了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大麦细胞核、核骨架、染色体、染色体骨架中的定位研究,分析了肌球蛋白和肌动蛋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随着全球人口剧增和可耕地面积的减少,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产量是由多基因控制的复杂数量性状,同时也受到环境因素和栽培
穗发育是水稻生长发育的重要过程,也是决定作物产量的关键因素。水稻穗退化是穗发育缺陷常见的类型,退化部位的小穗具有颖壳失绿和形态异常等特征,并且会导致育性下降以及产量降
转座子或转座元件是指在基因组中可以移动并整合到基因组新位点的一段DNA片段。上世纪40年代,Barbara McClintock首次在玉米中发现了转座子,并根据它对发育的精准调控而称之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