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是一种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的血液疾病,其标志性特征为 Ph染色体和(或)BCR-ABL融合基因。该融合基因编码产生的BCR-ABL融合蛋白具有高酪氨酸激酶活性,能触发BCR-ABL下游的多重信号传导通路,导致疾病的发生。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如甲磺酸伊马替尼(IM),能特异性抑制BCR-ABL的表达,阻断细胞间信号转导,大大地提高了CML患者的疗效及生活质量。但仍有15%~25%的患者出现伊马替尼原发或继发耐药,另有5.4%患者因不能耐受不良反应而终止伊马替尼治疗。因此,选用抗CML作用更强、副作用可控的新药对于进一步改善CML的预后非常关键,二代 TKI尼洛替尼成为了理想选择。研究表明,尼洛替尼靶向BCR-ABL融合蛋白的效能是伊马替尼的20倍,且能够抑制除T315I外的引起伊马替尼耐药的BCR-ABL突变,对伊马替尼不耐受的CML患者对尼洛替尼具有良好的耐受性。然而目前关于尼洛替尼在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 CML患者中疗效的相关报道,其病例数均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收集了我院病例资料完整的130例接受伊马替尼治疗后出现耐药或不耐受而更换为尼洛替尼的CML慢性期成年患者,观察尼洛替尼在这部分患者中的疗效,并对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回顾性收集该院病例资料完整的130例接受伊马替尼治疗后出现耐药或不耐受而更换为尼洛替尼的CML慢性期成年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尼洛替尼使用剂量为每日2次,每次300mg,间隔约12h,空腹服用。随访至2016年2月28日,治疗期间定期复查血常规、血生化、骨髓细胞形态学、染色体分析、BCR-ABL融合基因等指标,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并评价疗效。根据患者换药原因、换药时机、疾病缓解程度、伊马替尼治疗前病程不同,将130例患者进行分组,以伊马替尼耐药组、伊马替尼治疗1年内换药组、换用尼洛替尼时已获得 MCyR组、伊马替尼治疗前病程<6月组为实验组,伊马替尼不耐受组、伊马替尼治疗1年后换药组、换用尼洛替尼时未获得MCyR组、伊马替尼治疗前病程≧6月组为对照组,运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yR)率、主要分子学缓解(MMR)率、完全分子学缓解(CMR)率进行比较。 结果:本研究纳入的130例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的CML患者接受尼洛替尼的中位时间为10(3~38)个月,105例(80.8%)患者获得了CCyR,其中80例(61.5%)获得 MMR,72例(55.4%)获得 CMR。分组比较结果证实:伊马替尼不耐受组疗效优于耐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伊马替尼治疗1年内换药组CCyR率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但MMR率、CMR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换用尼洛替尼时已获得MCyR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伊马替尼治疗前病程<6月组较对照组更易获得良好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可出现不良反应,如:血细胞减少、头痛、皮疹及胆红素升高等,多为I-II级,可耐受,提示尼洛替尼安全性可靠。 结论:尼洛替尼对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的CML慢性期成年患者治疗有效,不良反应可耐受,且疗效与换药原因、换药时机、疾病缓解程度、伊马替尼治疗前病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