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摩尼得的报酬——《最后的天空之后》中的照片与记忆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_men_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后的天空之后——巴勒斯坦人的生活》是一部由摄影家和作家合作完成的作品。作家爱德华·W·萨义德出生在耶路撒冷,却无法返回故国,只能凭借照片来唤起回忆,寻找巴勒斯坦民族的过去和未来;摄影家吉恩·莫尔是瑞士籍德国人,却可以在以色列和约旦河西岸自由旅行,用相机记录巴勒斯坦人的生活片断。本文尝试以“照片”和“记忆”作为关键词,解析这部图像和文本相交融的作品。   论述首先围绕“时间和空间”展开。记忆本来就是由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形象碎片散乱无序地构成的。照片作为一种凝固了的时空碎片,将另外一个时空的人物和风景带到眼前。从时间的角度,照片在逝者如斯的时间之流中截取一个瞬间,封存了那个时刻巴勒斯坦人面孔上的光线,使后代的目光可以随时触及他们。人们通过摄影抵制了时间,使得瞬间可以向永恒敞开。可事实上人类发明了“永恒”的照片,恰恰与个体和民族的衰老和死亡构成了反讽。从空间的角度,照片在方寸之间收藏了巴勒斯坦的风景。巴勒斯坦人在离散之中携带这些空间的碎片,借以怀念家园。然而这种对空间的裁剪和压平,使得形象脱离了鲜活的语境,也将观看照片的人阻挡在照片之外。   其次,“在场和缺席”也是讨论《最后的天空之后》的重要话题。照片中的形象存在于另外一个时空,是不在场者,而其影像却参与了此时此地的目光交汇,故日“不在场者的在场”。照片把形象投入当下,可能会使形象变成玩赏的对象。而观者“如临其境”地进入照片,才是一种感受自己与世界共同存在的方式。巴勒斯坦人本来生活在那块土地上,却被剥夺了身份和话语权,故日“在场者的不在场”。巴勒斯坦人的写作,是对外部强权和内部自卑的反抗。作家萨义德“缺席”于家乡的土地,可是也因此获得了“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双重视角。摄影师吉恩·莫尔“记录”而不“介入”拍摄对象,可是又在镜头前后彼此的注视中,注定不能缺席。   最后,论文回到用照片和文字来记录民族历史和传承民族记忆的问题。处于“离散”中的巴勒斯坦民族,目前的存在状态和记忆方式就像“一系列没有姓名、没有上下文的肖像”。真切可感的照片打破了强加在巴勒斯坦人身上的“恐怖分子”或“难民”形象。连续叙事的文字赋予了照片语境和意义,并且以一种诗意的方式进入民族的记忆和历史。在照片和文字的相互对话和抵制之中,照片如同“他者”的观察,文字如同“自我”的反思,只有回归到“自觉反思”的叙事主体,巴勒斯坦才有可能主宰自己的历史和记忆;各民族才有可能在他者的参照之下,正视彼此的经历。   此外,贯穿全文的是对“西摩尼得的报酬”这个希腊神话的反复解读。神话中“家园的坍塌”、“形象的死亡”、“诗人的缺席”、“形象帮助记忆诗歌”、“诗歌又反身帮助辨认已死的形象”、“诗人获得了神的报酬”、“诗人承担了记忆的责任”等等情节,都在文中“碎片”、”缺席”和“回归”这三个部分中获得了回应和提升。
其他文献
20世纪40-50年代的土地改革运动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它不仅在经济上宣告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最终灭亡,并在此基础上拆除了乡土中国旧有的生产关系和权力结构,予以重组,从而
学位
在我国第八个“文化遗产目”到来之际,围绕“人人都是文化遗产的主人”这一主题,由文化部主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国家博物馆、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中国
期刊
杨绍萱是中国戏曲改革史上一个特殊的人物。延安时期,他创作的新编历史剧《逼上梁山》被毛泽东称赞为“旧剧革命划时代的开端”,因而成为“戏改功臣”;建国后,他任戏曲改进局
学位
一个美丽的风景,一个让你感动的瞬间,一个温暖的画面,一个值得回忆的地方……普通人眼中家乡最美一瞬是怎样的呢?请拿出你的手机,拍出你眼中最美辽宁,真实辽宁。作品内容不限
香港和上海相似的历史背景使香港和上海在1840年以来中国建设民族国家的现代性追求中形成了相似的同一性。八九十年代以来,怀旧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分别在两个城市蔚成气候。香港
学位
每个民族经过长时间的社会变迁与风俗习惯的变化后,都会形成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这些直接影响到一个民族的语言。不同语言中的惯用语体现着各自民族不同的民族特点、生
学位
成语是中国人在口头和书面交际中一种常用的特殊词汇,但因为其特殊性却成了外国学习者学习和理解汉语的一大难点,汉语水平考试中又经常出现与成语相关的题目,因此,成语教学在中高
学位
当前我国对外传播体系已初具规模,对外传播工作的成效也实现了持续提升。但与此同时,国际受众对我国英语媒体的“官方色彩”以及公信力仍旧存在质疑,面对这些质疑,我国英语媒
中国与韩国有着相同的封建传统,两国的人们都经历了相同的体验,也就拥有相同的夙愿。到了现代社会,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虽然中国与韩国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有所不同,但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