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是从世界范围来看,还是从中国实际分析,投资机构化、机构主导市场是股票市场发展的大势所趋。本文针对这一现象所引发的股价效应进行了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 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对机构交易的特征、策略、行为等一般情况进行概述。第一章概述了机构投资者和机构交易的内涵与特征,并回顾了机构投资者的兴起及其经济、社会原因。在第二章中,第一节阐述了机构交易策略的演进,对消极型策略、积极型策略和混合策略分别从理论基础、投资原则、代表性机构等角度进行了详实分析。随着境外机构投资者的介入,境内与境外机构投资者之间的融合与分歧将打破原有市场均衡。他们相互博弈和相互学习的过程对市场产生深远影响。第二节用一个信号传递博弈刻画境内外机构投资者之间的策略博弈。第三节探讨基金经理人在投资决策时因为心理因素的影响所导致的主观错误和行为偏差。 第二部分包括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主要从理论角度探讨机构交易与股价行为之间的作用机制。 第三章研究机构交易与股价理论。随着金融市场上投资主体的机构化,机构投资者已经成为影响资产定价的主要市场力量,是资产定价研究中不应忽略的因素。在从投资者最优决策模式角度综述股价理论的基础上,本章构建了一个机构投资者和散户投资者相互作用的市场交易模型,试图通过对该模型的分析,研究机构投资者影响下的股价形成过程。 第四章探讨股价行为的机构交易效应。第一节概述机构交易与股价收益率之间的关系,综述了现有文献对机构交易对股价影响的认识和估计。第二节探讨机构持股与股价波动率之间的关系。第三节分析决策群集性与股价波动的关系。决策群集性的主要表现为机构投资者的羊群行为。羊群行为程度和股票价格波动之间形成一种正反馈机制,是导致市场价格波动过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在交易需求方面有很大不同,因此他们对证券交易制度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各国有关方面对机构交易的撮合方式、价格确定和信息披露等方面采取了不同于正常规模交易的特别安派,即大宗交易制度。第五章探讨了在大宗交易制度下,机构交易的市场价格效应。研究角度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宗交易对市场价格产生影响的性质(方向),二是大宗交易价格影响的不对称。 第三部分包括第六章、第七章和第八章,开始转向以中国证券市场机构投资者为对象的实证研究。 第六章从发展历史、类别、交易策略、大宗交易制度等多个方面提供了中国机构交易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第七章对中国股价的机构交易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实证结论如下: 第一,本文探讨定期绩效评估系统,对于基金经理人所持投资组合风险调整的影响,以检验其是否具有自利性风险调整的行为倾向。研究结果发现:国内基金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基金公司数目日益增加,业绩相对较差的基金经理人有加大风险调整比率的倾向。此外,新基金对投资风险的调整程度,会比老基金来得大。 第二,机构交易活动与股价收益率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表明,机构没有明显的追逐收益率行为,而机构持股有显著的季度间价格影响。基金增持或减持股票对当期股价产生显著的影响,对增持股票的价格产生向上的拉力,对减持股票的价格产生向下的压力。 第三,机构持股与个股波动的分析表明,基金作为我国证券市场上最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它的投资行为对股票价格的变动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在考虑各种风险因素的情况下,基金经理偏好系统风险较大的股票,并希望以此获得较高收益。第四,羊群行为与股价波动的分析表明,无论是在市场上涨时,还是在下跌时,基金重仓股都存在着明显的羊群行为。随着羊群行为的加剧,个股收益率对市场整体收益率的横截面绝对偏离度增大。 最后,在归纳总结前面各章研究发现的基础上,对中国股市机构交易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市场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