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往往借用空间概念来表现无法直接感知的时间概念。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中日两国的空间和时间认知隐喻进行了分析研究。本文首先探讨了从空间到时间的隐喻过程。人们最初是基于自己身体来对空间进行划分。一般认为,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始于对空间的认知。时间是无法用眼睛看到也无法用手去触摸的、非常抽象的事物,因此,认知隐喻是人们认识时间的重要手段。认知隐喻是一种具有能动性的认知活动,在人们认识时间的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空间概念投射到时间领域,一般通过"主体移动型"和"同时移动型"两种方式来把握时间流。《现代汉语词典》和『新明解国语辞典』两本词典的词汇量大致相当,本文从这两本词典中将中文中包含"前","后"的词汇和日语中包含「前」、「先」、「後」的词语筛选出来,根据语义和发音的不同将他们各自分类,对中文和日语的异同和各自的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主要是通过中文和日语基于上下轴、前后轴的时间词汇数量,以及中日文前后轴基于"主体移动型"和"同时移动型"的时间词汇来进行对比研究,找出了中文和日语的异同点。人们的空间时间认知隐喻是以自身在日常生活中的体验为基础的,因此,它会受到社会、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非常有意思的是,我们可以从空间认知和时间认知中找出它们的"普遍性"和"特定文化性"。认知语言学的观点认为,语言根植于身体,即使文化不同,但是人类的身体结构相同,所以人们的空间和时间认知存在一定的普遍性。但是,同样的,根植于特定文化中的空间时间认知隐喻方法也有各自的特点。中文和日语,因为文化不同,所以就有各自的惯用表达方式。本文比较了中日的建筑、惯用语、文学作品等各方面情况,将中日的空间和时间文化做了一个对照。认知语言学的观点认为用词的不同源于认知的不同。本文基于这一点,从空间认知方面来分析了中日两国从空间到时间认知隐喻的异同,从两国的历史和文化中来寻求了两国空间时间认知差异的源头。比较分析中日两国关于从空间到时间用语的异同,无论是对日语学习者还是对日语教育、研究都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