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五大连池火山是中国东北地区比较典型的新生代板内火山之一,其西侧是大兴安岭构造带,北侧是小兴安岭隆起区,南侧是松辽盆地,火山区主要由北东向断裂控制,沿着这些断裂分布有14座火山锥:南格拉球山、北格拉球山、卧虎山、药泉山、笔架山、老黑山、火烧山、尾山、东焦得布山、西焦得布山、东龙门山、西龙门山、小孤山、莫拉布山。据史料记载,老黑山和火烧山火山在1719年-1721年有过喷发活动。然而,大地电磁结果显示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大连池火山是中国东北地区比较典型的新生代板内火山之一,其西侧是大兴安岭构造带,北侧是小兴安岭隆起区,南侧是松辽盆地,火山区主要由北东向断裂控制,沿着这些断裂分布有14座火山锥:南格拉球山、北格拉球山、卧虎山、药泉山、笔架山、老黑山、火烧山、尾山、东焦得布山、西焦得布山、东龙门山、西龙门山、小孤山、莫拉布山。据史料记载,老黑山和火烧山火山在1719年-1721年有过喷发活动。然而,大地电磁结果显示老黑山火山区存在冷却岩浆,而背景噪声成像结果显示在尾山火山区下方却存在岩浆囊,因此五大连池火山岩浆作用目前并不十分清楚。五大连池火山区微震活动的研究,对于认识和了解五大连池火山区的岩浆作用及深部动力过程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本论文以五大连池火山为中心、半径为75 km的区域作为研究区,区内包含了 24 个 WAVESArray(Wudalianchi Active Volcano Experiment of Seismological Arrray)流动台站和3个中国地震局省级固定台站。在本研究中,使用这些台站在2015年6月至2019年5月期间记录到的连续波形数据,首先采用PhaseNet算法由三分量地震波形数据中拾取到3221773条P震相到时资料和2590012条S震相到时资料,然后基于IASP91一维速度模型使用REAL算法开展震相关联和地震定位工作,获得了 765个地震事件,同时将水平分量波形数据仿真到Wood-Anderson地震仪上以评估这些地震的震级;将关联到的765个地震事件使用Hypoinverse2000进行地震绝对定位,获得532个可定位地震事件;最后,再将532个地震事件使用HypoDD进行地震相对定位,最终获得380个地震事件。结果表明,五大连池火山区下方地震呈现出“锥体状”的空间分布形态,说明可能存在岩浆作用;在观测期间,五大连池火山区呈现出两个以上的地震活动高峰期,为地幔岩浆间歇性供给提供了有力的地震学证据;孙永山和六号高地下方地震呈现“柱状”结构形态,而二龙山下方呈现出“双层”结构形态,说明岩浆作用受地质构造影响较大。
其他文献
无人机差分干涉测量技术(UAV D-InSAR)既可以获得高空间分辨率和高密度覆盖的地壳形变场,又可以有效规避时间失相关等一系列技术难题,进而实现各类地质、地震灾害的近实时监测需求。小型无人机SAR(UAVSAR)由于载机平台轻小,易受飞行速度、方向、姿态、气流扰动等影响,且装配的组合惯性导航系统精度较低,在满足轻小型无人机系统的载荷装机要求时,难以保证高分辨成像及高精度姿态控制能力。围绕国家自然
青海省共和地区位于柴达木—阿尔金地震带内,具备发生中强地震的构造背景。青海农村民居建筑受经济和技术等条件的限制,其抗震性能整体较差,在破坏性地震作用下,农村地区房屋相比城镇而言,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更高,因此对于青海省典型地区的农村房屋进行抗震性能分析与震害预测研究至关重要。为深入了解共和地区农村民居建筑结构特征和抗震性能现状,对青海省共和地区开展农村房屋实地调查,基于青海历史震害资料,总结了区域范
鄂尔多斯块体北缘的河套断陷盆地,区域活动断裂构造十分发育,上世纪以来多次发生6级以上地震,尤其是河套盆地北缘断裂系备受关注。但因山前断错地貌和沉积地层复杂多变,加之难以准确定年,对研究断裂活动差异带来困难。研究发现河流地貌的演化通常受区域构造活动的影响,并且地貌的演化过程也记录着地区的构造历史。河流地貌指数可以很好地记录断层活动的信息。探槽是研究古地震的常用方法之一,能够很好的研究断裂的古地震事件
历史上多次地震的震害调查发现,沉积盆地对地震动具有很强的放大效应,因此坐落于盆地中的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往往受损严重。各个国家都有许多城市位于盆地地区,如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日本东京、我国的北京、台北等等,这些城市人口众多、各类建筑密集,一旦发生地震将产生难以估量的巨大损失。我国目前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当中还并没有对盆地这种特殊的场地类型提出明确的设防要求,坐落于盆地中的建筑结构往往会低估地震作用的影
合成孔径雷达(SAR)拥有全天候、全天时的观测能力,在震害评估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SAR成像技术的发展,其影像空间分辨率也在不断提高,逐渐成为提取震害信息的主要数据来源之一。基于多时相SAR数据提取震害建筑物信息的方法可获得较为准确的结果,但有时由于难以取得有效数据,使得数据处理更加复杂,因此利用震后单时相SAR数据开展震害建筑物的倒塌评估已成为地震应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方式。SAR影像中存在的特征
川藏铁路位于我国四川盆地西部和青藏高原地震构造区中部,受青藏高原隆升影响,该区域是我国目前现代构造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区内地震活动强度大、分布范围广、震源深度浅、灾害效应显著。面对地震灾害对川藏铁路施工建设及安全运营的潜在威胁,对铁路沿线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给出合理的地震区划是十分必要且迫切的。目前我国使用的第五代地震区划图采用的是地震活动满足泊松分布、震级-频度符合G-R关系的面源模型,但大
地震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自然灾害,有效的地震预测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保证。中国等一些地震多发国家相继开展了有计划的地震预测研究,50多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尽管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地震预测仍然是尚未解决的世界性科学难题。其原因是因为地震孕育、发生的物理过程极其复杂,并且强震震源位于人类目前不可直接观测的地下深处,因此无法利用像数值天气预报那样的方法来进行地震预报。因此,基于地震活动性的统计学方法仍是目前地
中国首颗地球物理探测卫星“张衡一号”(以下简称ZH-1)可获取电磁场、电离层等离子体以及带电粒子空间环境的全球数据并重建全球地磁场和电离层环境及其动态模型,其中的电离层等离子体原位观测载荷之一——朗缪尔探针(Languire Probe,以下简称LAP),可以提供原位电子密度、电子温度观测数据,是ZH-1卫星电离层等离子体原位观测数据的主要数据源。通过前期对ZH-1卫星LAP载荷原位电子密度观测数
厚层第四系堆积区(盆地或平原等)发震断层多以隐伏活动为主要特征,基于上断点的传统活动断层探测技术通常难于约束断层最新活动性质和时代。利用冲积河流对地表形变的敏感性评估断层活动性,是极具潜力的隐伏活动断层研究方向。借助3S技术识别河型异常,可为活动断层的空间展布和性质提供定性和定量依据。本文通过多期遥感影像提取小浪底水库建设前后(1990~2013年)黄河郑州-济南段河道面状水域多期次几何特征,按河
川滇菱形块体前锋部位是指川滇菱形块体的东南部边界,由近南北向的小江断裂带和北西向的滇东南弧形构造带共同组成。该地区地震活动多发且地震强度大,强震活动强烈,为地震学的研究提供了充足的地震资料。研究区内历史上曾经发生1733年8月2日东川紫牛坡73/4地震、1833年9月6日嵩明杨林8级地震和1970年1月5日云南通海7.8级地震,造成了巨大损失。1970年以来发生了 1988年11月6日云南澜沧-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