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韩侍桁是我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其文学成就一方面体现在对外国作品的翻译上,一方面体现在独特的文学批评理念上。但学界对于韩侍桁的研究,尤其是对其文学批评的研究成果很少,因此这一论题很有研究的必要。本文依据韩侍桁的自述,以1932年为界,将其文学活动分为前后两期。韩侍桁步入文坛之初,受到了鲁迅的大力提携,并且加入了左翼作家联盟。该时期,在他具体的文学批评中主要坚持了现实主义的原则,强调文学作品要反映社会现实、作家要做时代的记录者。但在1928年革命文学的论争中,韩侍桁也并不盲从于革命文学,而是提倡表现自我的文学。在与鲁迅、“左联”的关系疏远后,韩侍桁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文艺观。他更加重视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关心艺术手法的运用,不过,通过他这一时期的翻译文本与批评文本,可以发现,他也并未放弃左翼理论中的现实主义原则。另外,在关于“第三种人”的论争中,韩侍桁是在坚持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前提下,提倡发挥小资产阶级作家的作用;在关注左翼理论所强调的文学的社会价值的同时,更加重视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总之,韩侍桁的文学批评中自始至终都在坚持文学的社会价值与艺术价值的统一。在左翼批评理论成为主流话语的时候,韩侍桁发出了不一样的声音,重新发现和研究韩侍桁的文学批评观对于重新认识左翼批评理论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