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经济进入换挡期,经济增长趋缓,经济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产能过剩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产能过剩不仅体现在已有的传统行业,如煤炭、钢铁等,一些新兴的外需型行业,如光伏、风电设备也面临危机。目前,我国已经有多个行业出现严峻的产能过剩形势,调整产业格局势迫在眉睫。 本文从中国经济运行一个突出问题:外需型产业产能过剩这一典型事实出发,依据成本函数法,测算了2001-2011年中国制造业的产能利用率,并将其分为外需型产业和内需型产业,以此衡量行业的产能过剩状况。接下来结合Krugman(1980)、Melitz(2003、2008)经典模型以及认知偏差的双曲线贴现模型,构建产能过剩理论模型,并利用中国制造业2001-2011年的年度行业数据和企业数据,从市场波动过程中企业家投资决策行为的理性与非理性角度出发,探究外需型产业产能过剩的深层原因。结果发现:在产业层面,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石化炼焦、化学原料、橡胶制品、非金属矿物制品、化学纤维、造纸制品和印刷制品八大行业出现产能过剩问题,而纺织业也在濒临产能过剩险境。在产品层面,钢铁、电解铝、纺织服装、多晶硅、风电设备、太阳能电池组六类产品也存在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通过实证检验得出,企业家因素和制度因素对于产能过剩问题具有较为显著地影响,其中企业家因素是根本原因。进一步研究发现,相比于传统行业,以新能源产业为代表的外需型产业面临更为严峻的产能过剩问题。 最后,本文在实证基础上,提出通过对外贸易政策调整,化解产能过剩的政策建议:一是,强化监管,严格限制相关行业产能扩张。二是,积极推行“走出去”战略,加大对外直接投资,尤其加大对外基础设施投资。三是开发新兴市场、发展中国家市场,发掘新的销售渠道;四是以沿边开放为契机,加强沿边省份和周边国家基础设施投资,转移过剩产能。 与现有文献相比,本文有可能的贡献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从企业家的特性——理性与非理性融合的角度出发,研究产能过剩问题的作用机制。二、将研究主题锁定在依赖国际市场的外需型产业产能过剩问题,并对制造业产业类型加以界定。三、在理论模型方面,将新新贸易理论模型与双曲线贴现模型相结合,构建外需型产业产能过剩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