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三姐文化是学界一个乐此不疲的研究对象。首先在清朝的文人笔下,学者们就开始对刘三姐其人其事的考辨尤为好感,表明了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重新追寻和确认。但这种传统的研究方法大多是基于想象的方式进行的,它很快陷入了一种事实上的不可能,反而逐渐地透露了刘三姐文化的精神内涵之真。由真实追认转入文化重构,这是刘三姐文化研究的转折之路。在21世纪,各个学科相继建立并健全,边缘学科交叉融合成为必然的趋势,“刘三姐”渐渐被视为多个学科的交叉点,涵盖了哲学、历史、人类学、文化学、音乐学、生态学、文学等学科领域,已然成为一个象征性符号。本文正是基于此而力图找到新的研究方法,使“刘三姐”可以化入当下文化生产发展的需要,更凸显其精神文化层面的内涵。而事实上,不管刘三姐研究如何多样化,它始终贯穿着一个固在的现象是:以歌谣的形式歌唱,以文学的特性呈现。于是从歌谣文学性的角度展开系统研究就应该成为刘三姐文化研究的一个崭新视角。全文一共分为四个部分。引言着重介绍了刘三姐文化的研究现状、刘三姐歌谣的研究意义和理论价值,以取得刘三姐歌谣研究的现实理由和学理依据。第一章是刘三姐歌谣的构成性维度,具体说明刘三姐歌谣产生的可能及其构成。毋庸置疑,刘三姐歌谣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概念,是集体思维和狂欢文化的产物,饱含着很大的民间文学成分。此文必定要在广袤的时空中去其繁杂,取其扼要,呈现出刘三姐歌谣的清晰面貌以及其中所可能蕴藏的文学性因素。这是本章迈出的重要一步,采取了微观探视与宏观梳理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从宏观落脚,系统地将刘三姐歌谣放置于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具体展现歌谣的嬗变过程;其次,从刘三姐歌谣发展的几个时期概况,梳理出与文学性的微观联系,具体阐释刘三姐歌谣的文学生成氛围与主体概况。第二章和第三章是本论文的主体部分,着重阐释和论证刘三姐歌谣文学性的生成与传播。刘三姐歌谣文学性的生成有五个小部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题材、传奇巧变的戏剧化故事、鲜明独特的典型性形象、智趣雅化的竞争性话语、丰富多彩的修辞。刘三姐歌谣文学性的传播是文学性生成的持续衍生,它体现了广西当代文学写作的民族经验构建,反映了广西早期文学创作良莠不齐、群体喧哗的独特风貌。本章采取将歌词学、诗学、叙事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壮族民俗进行实地调查,解析歌谣的文学地域性特征。当然,刘三姐歌谣的生产也脱离不了社会的意识形态控制、经济发展和技术支撑,它的传播是上层建筑的重要部分。最后,结语是:山歌好比春江水。以形象的比喻来说明刘三姐歌谣自由活泼、百折不挠以及绵绵不息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