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历代的中医文献可以见到类似肝癌的症状体征的记载,如“积”、“癥”、“瘤”、“伏梁”等。中医认为脏腑气血虚亏,加之七情内伤,情志抑郁;脾虚湿聚,痰湿凝结;六淫邪毒入侵,邪凝毒结等可使气、血、湿、热、瘀、毒互结而成肝癌。由于目前研究人员对于肝癌辨治的认识不尽相同,故迄今仍未建立起统一的肝癌的基本证型与治疗法则。近年来,证候量化诊断标准研究已经成为中医证型研究的一大趋势,这对临床辨证施治提供理论依据,提高肝癌临床疗效尤为重要。目的:研究不同证型原发性肝癌患者GGT、AMY糖链变化及机理,从分子水平阐明证型相关GGT、AMY糖链和活性变化的机理,揭示肝癌的中医病机传变的分子机制。方法:1.分别检测正常人(30例)、肝炎病患者(20例)、肝硬化患者(15例)及原发性肝癌患者(31例)血清中AFP含量,GGT、AMY活性;2.分别用用刀豆素A(ConA)、小扁豆凝集素(LCA)、植物白细胞凝集素(L-PHA)、花生凝集素(PNA)、豌豆凝集素(PSA)、麦胚凝集素(WGA)处理正常人、肝炎病患者、肝硬化患者及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后测定其GGT、AMY活性,分析各组人群血清GGT、AMY的各凝集素结合率;同时检测各组人群血清中ONOO~-和MDA含量;3.3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分为气滞血瘀组、肝郁脾虚组和肝肾阴虚组,分析GGT、AMY的各凝集素结合率及自由基的差异;4.分析GGT、AMY的各凝集素结合率与自由基的相关性。结果:1.肝癌组血清AFP含量、AMY活性的均值虽明显高于其他组,但经统计分析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肝癌组血清GGT活性明显高于肝硬化组、肝炎组及正常组(P<0.05)。2.肝癌组血清GGT的L-PHA、WGA结合率明显高于肝硬化组、肝炎组及正常组(P<0.05);肝癌组及肝硬化组GGT的LCA、PSA结合率明显高于肝炎组及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肝癌组AMY的ConA、LCA、L-PHA、PNA、PSA的结合率明显高于肝炎组及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与肝硬化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3.肝癌患者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MDA水平显著高于肝炎患者及正常人,差异有显著性(P<0.05),各组血清ONOO~-无显著性差异。4.不同中医证型原发性肝癌各组间AFP含量,GGT、AMY活性、ONOO~-、MDA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郁脾虚组血清GGT的LCA、PNA、PSA、WGA结合率明显高于肝肾阴虚组(P<0.05);肝郁脾虚组血清AMY的LCA、PSA的结合率明显高于肝肾阴虚组(P<0.05)。血清GGT的L-PHA、PSA、WGA结合率与MDA水平呈显著正相关,血清AMY的LCA、PNA、PSA结合率与MDA水平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本研究通过实验发现,随着病情进展,肝脏病患者血清中的GGT、AMY糖链结构会发生显著变化,肝癌患者GGT分子中带三、四天线复杂型糖链明显增高,带多天线糖链结构的GGT对肝癌的发生演变有促进作用,肝癌患者GGT分子中核心岩藻糖基化的高甘露糖型、杂合型糖链亦增多;而AMY分子中,除三、四天线复杂型糖链明显增加外,核心岩藻糖基化的高甘露糖型、杂合型糖链遂步增多,其糖链末端唾液酸基、岩藻糖基丢失可能遂步增多,D-半乳糖的暴露遂步增多;而这可能与肝癌患者血清自由基水平的增高有关。本研究还发现,肝癌不同证型间在GGT、AMY糖链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肝郁脾虚组GGT分子中核心岩藻糖基化的高甘露糖型、杂合型糖链增多。此外,肝癌患者有肝郁脾虚时,其血清AMY分子中核心岩藻糖基化的高甘露糖型、杂合型糖链亦增多。表明了证型相关的特异的糖链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