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三七种植区岩石-土壤-植物(三七)系统中多元素的迁移集聚规律以及开展三七种植土壤安全利用评价,对于挖掘三七种植区有益元素以及土壤安全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两个典型三七道地种植区—云南省丘北县和文山市为研究区,野外采集岩石、土壤和三七植物样品,其中土壤样品包括土壤根际土和非根际土以及棚外土,使用原子荧光光谱仪等仪器检测15项岩石样品化学参数指标,18项土壤样品化学参数指标,16项植物样品化学参数指标。采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了三七种植区元素含量丰缺及迁移集聚规律,运用集对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法对三七土壤安全利用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岩石、土壤、植物样品中多数指标含量属于痕量级。岩石中碳酸岩与非碳酸岩元素组分含量有明显区别,前者以高钙(镁)而其余元素含量明显偏低为特征,后者则相反,即钙镁元素含量相对较低,其余元素含量多高于碳酸盐岩样品。多数指标其棚外土(背景值土壤)的变异性小于根际土和棚内非根际土的变异性,表明元素含量在三七种植活动的影响下朝着非均匀化方向发展;而Mn、Hg土壤背景值的变异性大表明土壤来源的多样性。整体上植物体三七的元素含量表现为茎叶部高于根部,这与其他学者关于植物代谢旺盛茎叶部位矿物元素含量较高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三七茎叶和根部矿物元素吸收作用强弱不同。2、岩石层与土壤层间元素富集能力呈现Se>B>Mo>Cu>Pb>As>Zn>Cr>Mn>Hg的规律的规律,且土壤层中(包括第Ⅱ、Ⅲ、Ⅲ层)这些元素的含量都大于岩石层(第Ⅰ层),这些元素的富集可能与风化成土—水流或风蚀等外力作用造成元素分异作用有关。相邻土壤层间元素的均一性高;而土壤层两个相邻层间的富集作用(Ⅲ-Ⅱ和Ⅳ-Ⅲ的)的稳定性略有不同,Ⅲ-Ⅱ富集趋势线波动性明显大于Ⅳ-Ⅲ,表明三七种植活动使得土壤中这些指标逐渐趋同化或分布均匀性增高。由生物吸收系数可得三七植物吸收的优势组分序列:Cr>Mn>Zn>As>B>Pb>Cu>Mo>Se>Hg;元素中除Cr、Mn、Zn属于中等摄取,其他均属于微弱和极弱摄取。三七植物体内(根部层和茎叶层之间),这些元素的吸收和累积作用较均一,差异性不大;并且元素整体上由地下部分向地上部分累积。。3、综合集对分析及模糊函数两种方法的土壤安全利用评价表明:多数样点的多数指标其评价结果处于第一等级,但速效K、B、Zn、Cr、pH这些指标的评价结果未在第一等级;在三七种植中应注意适量增加土壤中速效K、B、Zn的含量,控制土壤Cr含量,并调节好土壤pH,以提高土壤安全利用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