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lin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关系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大学生的成长成材,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从过去“统包统分”的就业模式转变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这给我国大学生就业工作带来了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无穷的压力。规模的逐步扩大直接导致毕业生就业人数增多,不同就业的科类也出现就业形势的冷热差异,学校的名牌效应的影响日渐突出,毕业生的就业流向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等等。对现状进行分析后我们发现,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改革造成毕业生的就业机会相对减少,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人才类型的需求正在发生改变,毕业生不合理的就业观念等原因造成就业难;同时高校落后的办学理念也影响着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高校的教学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的原因都成为毕业生顺利就业的瓶颈。 就业问题的解决对于国家的繁荣、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有长远的意义。就业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解决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和困难,是一个系统工程。根据就业的基础理论和对经济学定律的有效分析出发,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体会,借鉴国外的促进成功就业的策略,并在结合我国现实国情的基础上,提出合理化建议。首先从控制招生源头上加强调控力度,并完善以就业增长为核心的经济政策,加快以增加就业机会总量为目标的产业结构调整,同时要重视对于毕业生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劳动人事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对就业市场管理和法制建设也要加大力度;为提高培养的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要转变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调整高校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及课程安排体系,加大高校教学质量的监控力度。面对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新形势,本文引入CIP理论,对高等学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进行改革,提高就业指导的有效性。
其他文献
社会事件的发生会对社会许多领域产生影响。学生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观念等会受到社会事件的影响。但是,他们对社会事件的关注常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对社会事件的
字词识别和面孔识别都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功能,探讨二者是否存在不同的加工模块和神经机制,是认知神经科学研究领域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本研究采用视觉事件相关电位技术
本文对学校教育“新民德”的世纪之梦进行了探讨。文章主体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章概述了我国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潮及其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不同于以往对国民性改造思潮研究的
相似性是认知判断的基础,是分类研究的核心内容。以往许多关于相似性的研究都默认相似性和差异性是一个对立镜像关系。近年来随着多种相似性模型的提出,相似性的研究深入到更加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当前基础教育领域中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只要教师的职业不消失,对于教师的研究就不会停止。教师这一职业的发展有赖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并对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