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体外分离、培养不同来源嗅鞘细胞,并鉴定其生物学特性,比较不同来源的嗅鞘细胞生物活性,评价其对脊髓损伤模型小鼠的疗效的差异和修复机制研究。 方法:差速贴壁法分别培养嗅球和嗅粘膜来源的嗅鞘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该细胞特异性蛋白S100、P75的表达,并对二者生长曲线及在不同代次、不同浓度梯度条件下神经营养因子分泌情况进行检测,实时定量PCR(qRT_PCR)鉴定二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神经营养因子3(NT-3)、神经营养因子4(NT-4)、轴突膜蛋白(GAP-43)、微管相关蛋白(MAP-2)基因表达,并分别将两种细胞移植入脊髓横断小鼠模型中,以小鼠神经功能评分及脊髓内移植细胞分布情况进行评估;分别在细胞移植后1周及2周观察两种来源嗅鞘细胞的体内迁移;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移植后脊髓组织BDNF的表达;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移植后脊髓组织capase3的表达。 结果:所获得不同来源的嗅鞘细胞呈双极、三极样形态生长,且S100、P75蛋白表达均为阳性,嗅黏膜来源细胞不表达MAP-2,高表达GAP-43,嗅球来源的细胞低表达MAP-2和GAP-43,嗅球来源细胞生长活性大于嗅粘膜来源细胞,其中嗅粘膜细胞来源分泌营养因子高于嗅球来源细胞,小鼠神经功能评分显示嗅黏膜来源细胞治疗脊髓损伤模型效果明显高于嗅球来源嗅鞘细胞。嗅黏膜来源嗅鞘细胞从注射点向损伤处逐渐迁移,而嗅球来源细胞未见迁移;嗅黏膜来源嗅鞘细胞在移植一周后BDNF阳性细胞数多于嗅球来源,嗅球来源嗅球细胞移植组capase3阳性细胞数在移植一周、二周时间均多于嗅黏膜来源细胞移植组。 结论:两种来源的嗅鞘细胞存在生物学差异,嗅黏膜来源细胞治疗脊髓损伤模型效果高于嗅球来源嗅鞘细胞,其机制可能与在脊髓内以注射点向损伤区域逐渐迁移,分泌较高水平营养因子并能降低移植后宿主细胞凋亡有关,可以作为临床应用的种子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