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来源嗅鞘细胞治疗脊髓损伤模型效果及机制的研究

来源 :宁夏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daf1aj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体外分离、培养不同来源嗅鞘细胞,并鉴定其生物学特性,比较不同来源的嗅鞘细胞生物活性,评价其对脊髓损伤模型小鼠的疗效的差异和修复机制研究。  方法:差速贴壁法分别培养嗅球和嗅粘膜来源的嗅鞘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该细胞特异性蛋白S100、P75的表达,并对二者生长曲线及在不同代次、不同浓度梯度条件下神经营养因子分泌情况进行检测,实时定量PCR(qRT_PCR)鉴定二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神经营养因子3(NT-3)、神经营养因子4(NT-4)、轴突膜蛋白(GAP-43)、微管相关蛋白(MAP-2)基因表达,并分别将两种细胞移植入脊髓横断小鼠模型中,以小鼠神经功能评分及脊髓内移植细胞分布情况进行评估;分别在细胞移植后1周及2周观察两种来源嗅鞘细胞的体内迁移;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移植后脊髓组织BDNF的表达;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移植后脊髓组织capase3的表达。  结果:所获得不同来源的嗅鞘细胞呈双极、三极样形态生长,且S100、P75蛋白表达均为阳性,嗅黏膜来源细胞不表达MAP-2,高表达GAP-43,嗅球来源的细胞低表达MAP-2和GAP-43,嗅球来源细胞生长活性大于嗅粘膜来源细胞,其中嗅粘膜细胞来源分泌营养因子高于嗅球来源细胞,小鼠神经功能评分显示嗅黏膜来源细胞治疗脊髓损伤模型效果明显高于嗅球来源嗅鞘细胞。嗅黏膜来源嗅鞘细胞从注射点向损伤处逐渐迁移,而嗅球来源细胞未见迁移;嗅黏膜来源嗅鞘细胞在移植一周后BDNF阳性细胞数多于嗅球来源,嗅球来源嗅球细胞移植组capase3阳性细胞数在移植一周、二周时间均多于嗅黏膜来源细胞移植组。  结论:两种来源的嗅鞘细胞存在生物学差异,嗅黏膜来源细胞治疗脊髓损伤模型效果高于嗅球来源嗅鞘细胞,其机制可能与在脊髓内以注射点向损伤区域逐渐迁移,分泌较高水平营养因子并能降低移植后宿主细胞凋亡有关,可以作为临床应用的种子细胞。
其他文献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目的:(1)探讨临产前后子宫平滑肌细胞间隙连接蛋白Cx-43、内皮素受体ETA及胎盘内皮素受体ETA的表达变化与母血、脐血、羊水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皮质醇(Cor)、
生之道,贵在顺应自然。  学着老鹰俯冲向山羊的乌鸦终究是失败了。身子太轻,爪子又易被羊毛缠住,自然的生理结构早已注定了它的行为方式。但是却还是执着地向边缘试探。不知“天命”的无知最终换来了最愚蠢的伤痛。  乌鸦的俯冲捕食看似是另一种生存手段,实则不然。两者身体构造、进化习性的不同早已消除相互之间效仿的可能。打破自然之道而盲目“求生”,所得不过是“短生”,令人唏嘘。其实,生之道的精妙在于对天性的遵从
期刊
目的:探讨沉默MMS2和REV3基因表达对人耐药性结肠癌细胞(THC8307/L-OHP)耐药逆转的影响。  方法:以人高分化耐奥沙利铂结肠癌细胞(THC8307/L-OHP)为实验材料,采用脂质体-质粒转染
以信息的观点和系统的观点来分析并优化制造系统是美国学者在70年代提出“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的核心思想。20余年来随着以信息技术为突出标志的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和以全球经济
虽然有些研究者观察到玉米施硼肥后有时能增产,但还是有争议的,因为即使土壤中 B含量水平相似,其结果并非一致。在瑞士,往密度约每公顷10万株的玉米地施 B 肥,某些杂交种的
前一段时间读完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总觉得有些东西哽在喉间,不吐不快。  九死一生的这一部笔记将世道人心揉的粉碎,摊开在我们面前,那是中国最莫名其妙的二十年。晚清的官场乱象早已超乎了正常人的想象。  就从这个“乱”字说起,你觉得九死一生所处的世界很乱是吗?那说明你想问题还只停留在表面,官场看似混乱,但人情关系,金钱账目,来往应对却是丝毫不乱,相当整齐。  探讨中国历史,如果你不能拿捏好其中乱与
期刊
作者简介:林延军(1984-),男,汉族,广东湛江人,硕士研究生,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党群部、新闻中心助理研究员,广东散文诗学会理事,广州市作家协会理事,广州市从化区作家协会秘书长。作品散见于《阅江学刊》《散文诗世界》《散文诗》《南方日报》《羊城晚报》《散文诗人》《广州文艺》《语文世界》《语文报》《湛江日报》等。在全国、省、市征文比赛多次获奖,作品入选《当代作家代表作年鉴》《2017中国散文诗年选
期刊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发了虚拟拉伸实验,阐述了该虚拟实验的功能特点、结构模式以及设计原理,分析了其实现流程及方法,包括三维场景建模、虚拟场景动态生成以及交互式虚拟场景
目的:  探讨抑癌基因PTEN及癌基因PIK3CA在人类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本次实验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15例前列腺癌组织和15例前列腺增生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