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细陶瓷粉体提高锌合金性能的技术开发

来源 :大连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ckbone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色金属及其合金是国民经济、国防工业以及科学技术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材料和重要的战略物资。锌铝合金是应用最广泛的有色合金之一,在工业生产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采用常规方式制备的合金铸件常存在凝固组织粗大,机械性能较差,耐磨性较差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合金的应用。SiC颗粒具有高强度、高硬度、高模量、低膨胀系数等许多属性,是一种理想的增强体,且凝固参数也是影响合金凝固组织的重要因素。本文研究了改性纳米粉体强韧化的锌铝合金,并且探讨了粉体添加量、凝固参数对其凝固组织以及耐磨性的影响,并初步讨论锌铝合金的耐磨机理,并对黄铜和锡青铜做了耐磨实验,对比强韧化的锌铝合金、黄铜和锡青铜的耐磨性,分析其经济效益。随着改性SiC纳米粒子加入量的提高,ZA27和ZA12锌合金的微观凝固组织不断细化,力学性能不断提高,当加入量超过0.1%时,其凝固组织细化和力学性能提高不明显。提高改性SiC纳米粒子的加入温度、延长改性SiC纳米粒子的保温时间、提高金属液的浇注温度,都不利于改性SiC纳米粒子对ZA27和ZA12锌合金的细化作用和力学性能的提高。对于ZA27锌合金,当改性SiC纳米粒子加入量为0.05%,加入温度为680℃,保温时间为3分钟,浇注温度为600℃时,ZA27锌合金的凝固组织和力学性能较好。对于ZA12锌合金,当改性SiC纳米粒子加入量为0.05%,加入温度为580℃,保温时间为3分钟,浇注温度为500℃时,ZA12锌合金的凝固组织和力学性能较好。随着改性纳米SiC粒子加入,ZA27和ZA12锌合金的耐磨性有所提高,对于改性纳米SiC强韧化的ZA27合金对比未添加粉体的ZA27锌合金,耐磨性提高了30%;改性纳米SiC强韧化的ZA12合金对比未添加粉体的ZA12锌合金,耐磨性调高了33%。改性纳米SiC强韧化的ZA27合金的耐磨性超过H62黄铜合金82%;改性纳米SiC强韧化的ZA12合金的耐磨性超过H62黄铜合金71%。改性纳米SiC强韧化的ZA27合金的耐磨性是耐磨材料ZCuSn5Pb5Zn5锡青铜的耐磨性的80%;改性纳米SiC强韧化的ZA12合金的耐磨性是耐磨材料ZCuSn5Pb5Zn5锡青铜的耐磨性的24%.从成本上分析,铜是很昂贵的金属材料,只从耐磨性方面考虑,经改性纳米SiC粉体强韧化的锌合金的成本相比H62黄铜合金,降低了55%,而耐磨性却高于H62黄铜合金;经改性纳米SiC粉体强韧化的锌合金的成本相比ZCuSn5Pb5Zn5锡青铜合金,降低了68%,而且耐磨性也很接近ZCuSn5Pb5Zn5锡青铜合金。
其他文献
对紧凑型耐密植糯玉米育种的理论基础、理想株型的要求及育种方法进行了系统综述,提出了基于紧凑型耐密植糯玉米种质创新、种质新类群建立及自交系选育的3种类型杂种优势利用
将核心竞争力从企业经营中移植到高校经营中来,既丰富和扩展了高教管理理论,更好地引导高校经营,也扩展和完善了核心竞争力的应用范围,即从营利性组织向非营利性组织发展。当
从历史的角度展示中国行政审批的沿革,分析改革中行政审批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在 以行政法法理将不规范的审批行为归类分析之后,指出除适用行政许可法的行政审批行为以外,其
多主元高熵合金是5种及以上主元,且每种主元原子分数在5%-35%之间的新型合金。高熵合金具有许多优良的性能,高硬度,良好的耐磨性,耐高温和抗氧化性能最为突出,尚未获得广泛的应用,
超声波椭圆振动切削(UEVC, Ultrasonic Elliptical Vibration Cutting)是一种将双向高频振动施加在刀具上,使其在切削方向和切屑流出方向分别做超声频振动的加工方法,是一种
钢材表面脱碳是热加工的常见问题,会导致弹簧钢疲劳强度和使用寿命的降低。利用实验室模拟和数值模拟是研究弹簧钢高温脱碳问题的主要手段。本文结合某厂CSP生产50CrV4弹簧钢,
[目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发展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经济稳步增长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选择。对生态农业的现状进行评估,以期以此为依据为今后的发展
随着人类对水资源需求的增长,再生水利用作为保障供水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再生水营养物质丰富,微生物代谢活跃,由此引发的输运管网微生物腐蚀(Microbiologically influe
采用多材料不等厚高强度钢结构设计制造车身承力结构件是实现汽车轻量化,保证汽车碰撞安全性的重要手段之一。异质高强钢材料物理属性、化学成分、力学性能和加工成型工艺的差
目的探究分析硬膜外麻醉下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以及体会。方法方便选取该院在2015年3—5月期间所收治的共计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