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仰是对最高价值关系、最高价值准则的敬畏与践行,是人能够安身立命的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在价值观念多元、价值相对主义野蛮生长的文化大背景下,科学的崇高的信仰能够引导人们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正确的行为选择,唯有如此,人们的生活才能有秩序,行为才能有规范,精神世界才能有安宁,内心才能对生活保有敬畏的态度。融科学真理性和价值合理性为一体的马克思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中国世俗社会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对每个公民的精神世界与世俗生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从马克思主义诞生至今,对马克思主义信仰质疑、争论甚至否定的声音不绝于耳,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无用论”并没有随着中国的物质财富的迅速增长而消解,在普通群众中甚至是党员干部中很有市场,他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怀疑主要基于以下两点:第一,混淆了马克思主义创立时期的条件和任务,马克思生活的时代背景是当时社会面临着阶级的两级分化和人性的异化,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合当时社情应运而生,实践表明,没有任何理论可以超越马克思主义来回答上述问题。第二,用纯粹的工具理性的标准来衡量马克思主义理论,如果仅仅用时效性、实用性以及具体的经济数据来评价马克思主义的功用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富含于马克思主义信仰内的科学的价值观念是激发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动力之源。论文以阐释信仰以及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概念——国民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分析——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根源探析——解决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基本路径为基本的研究框架,对信仰以及我国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概念做了较为深入的阐释,对国民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状做出了客观的分析,并回应了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质疑的声音,认为信仰危机的根源主要在于自媒体时代网络环境中充斥的多元声音,多元的文化环境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冲击,“泛西方化”影响在现实生活中的渗透,共产主义的远期性弱化了马克思主义信仰魅力,物质基础的落后削弱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吸引力等等因素。消解人们精神世界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问题解决的路径主要有:第一,改进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方式,增强宣传的有效性。第二,要牢牢占据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阵地。第三,善于运用社会实践的载体让马克思主义贯彻到世俗社会中。最后,构建良好的社会生态对民众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有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