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雾是常见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常常给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电力设施等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环渤海地区经济发达,道路交通网密集,人口稠密,雾天气多发。本文利用环渤海地区2001-2014年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系统研究了环渤海地区雾的气候特征。利用NCEP位势高度、风速再分析资料,采用天气学方法分析了环渤海地区雾的高低空天气形势并进行了归类。针对各类天气形势特点,设计定量化描述指标,对高低空天气形势进行逐日判别,挑选出符合出雾天气形势的入型样本。针对雾形成条件筛选预报因子,对天气形势自动识别入型样本进行物理量诊断分析,利用PP法思想和MOS法思想分别建立两套预报系统,并进行历史拟合及未来年份试预报效果检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环渤海地区雾空间分布特征为:京津冀地区南部与山东省西北部、辽宁省中部地区是雾的高发区,而北京市北部、河北省北部、辽宁省西部以及与河北、辽宁相接的内蒙古地区,雾出现频率较低。环渤海地区2001-2013年共出现区域性雾天气63次,雾出现频率年际变化呈波动变化,但整体呈减少趋势;环渤海地区雾出现时间全部集中在一年中的1-4月和9-12月这8个月中,其他月份没有区域性雾出现;环渤海地区雾主要出现在一天中的08时前后,其余时段出现频率很低。(2)对环渤海地区雾天气的高低空天气形势进行归纳总结,雾出现时高空500hPa天气形势有3种:低槽型、高压脊型、纬向气流型;地面天气形势有4种:高压前部型、气旋型、弱高压型、均压场型。利用槽脊、高低压中心和位势高度方差等识别理论,设计高低空天气形势自动识别系统,2001-2013年全部历史样本3149d,天气形势自动识别系统识别出符合出雾条件的样本483d,消空率达到84.7%。63次区域性雾中,高低空形势各有1次漏报,天气形势自动识别总体识别准确率为12.6%。(3)通过对雾形成时物理量诊断分析,经过反复试验选取地面温度露点差((T-Td)2m),地面风速(W10),925 hPa与850 hPa温度差(VT9-8=T925-T850),M指数4个因子作为预报雾出现的典型预报因子。(4)应用PP法思想建立雾预报系统。利用2001-2013年区域性雾气象站点历史资料建立4个预报因子阈值区间统计关系,对2001-2013年区域性雾模拟预报TS评分达到51.7%,且对雾出现空间范围给出了准确预报。用气象站点历史资料确定的预报因子阈值区间对2014年进行试预报检验。预报结果与实际出雾的9次相比,预报正确6次,漏报3次,空报3次,预报TS评分达到50.0%,对雾出现空间范围也能给出准确预报。由于T639数值产品与气象站点实测资料有差异,使得利用PP法预报环渤海地区区域性雾的预报效果不理想。(5)应用MOS法思想建立雾预报系统。用2010-2013年T639历史资料建立4个预报因子阈值区间统计关系,对2010-2013年区域性雾进行模拟预报,未来3d预报TS评分分别达到50.0%、53.3%和42.1%,且对雾出现空间范围给出了准确预报。应用MOS法对2014年进行试预报检验,实况出现的9次区域性雾未来1d预报时效可以准确预报出6次,同时有8次空报,3次漏报,最终TS评分为35.3%;未来2d和3d预报时效可以准确预报区域性雾5次,4次漏报,未来2d和3d预报时效TS评分分别为25.0%和26.3%。经过实践检验,MOS法思想建立的雾预报系统可以为环渤海地区雾的预报提供一定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