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乐记》是我国古代美学思想史上第一部自成体系、思想精湛的音乐理论专著。不少音乐家、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写有专著。但多集中从礼乐关系、音乐在社会政治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论述。然而,一方面,儒家文化作为主体,主导并融合诸家思想渗透于《乐记》,贯穿于《乐记》的始终。另一方面,音乐实践与《乐记》的理论密切相关。因此,以继承儒家思想为切入点,结合《乐记》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当时的音乐实践来探讨《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具有独特的意义。《乐记》首先摆脱了从神权思想出发的禁锢,结合人类实践,从劳动、爱情、图腾与宗教祭祀出发,将音乐看成是主客统一的艺术活动,深入细腻地探讨了作为基础的客体与主体人心之间的关系,论述音乐的本源与本质,其理论体现着辨证统一的思想。中国长期以来的封建大统观念和农业社会形态,使得音乐与宗教祭祀、巫术等活动密切联系,使其神秘化。因而,《乐记》中的音乐具有诗、歌、舞统一、中和与等级性的特征。正是由于音乐有如此特征,统治者将其作为统治的工具。因此,《乐记》认为音乐创作应该遵循“中和”法则,其内容要体现与表彰良好的品德,以维护统治者建立的统一的等级制度的和谐。同时,统治者还强调人们在鉴赏音乐时应该与社会风尚相联系,遵循“中和”标准。由于生产力的提高,音乐日益繁荣起来。人们利用音乐传递情感、祈求神灵、预测天气,它成为人们生活娱乐、减轻负担的最好方式。统治者不仅将音乐用于各种典礼仪式,而且还将其作为教育、表彰德行、治理国家、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这使得《乐记》非常重视音乐的功能,用大量篇幅全面论述了它的娱乐、陶冶、怡情、治道、强国、齐众、通神的作用,深刻揭示了音乐的感化、德化、礼化、道化、神化作用。《乐记》结构宏大、内容丰富而复杂、体系完善而成熟,它的意义远不限于音乐,其渗透到哲学、艺术、文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生态学等方面,对这些学科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