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夏目漱石与钱钟书都是本国文坛的大家,为本国人民所深深喜爱。两人的代表作《哥儿》与《围城》都在本国文坛占有重要位置。两部作品都辛辣地批判与讽刺了教育界的黑暗和某些知识分子的丑行。为何中日两国在社会的转型期都出现了类似的社会问题,以致教育界的乌烟瘴气如此相似?这与两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有何内在联系?两部作品在结构、人物塑造、艺术特色上有何异同?笔者带着这些疑问,对两部作品的异同展开了研究。在第一章中,论文介绍了两位作者的生平、文坛地位及时代背景,并简要介绍了两部作品的故事梗概与艺术特色。通过对两位作者经历的共同性的对照,指出作家的生平和作品形成的内在联系。两位作者的留洋经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使得他们能够更清醒客观地看待国内问题。而二人的执教经历更成为日后两部作品得以形成的基础。第二章介绍了两部作品中的主要反面人物,指出了两部作品中教育界的黑暗与混乱、以及那些知识分子的种种丑态,发现两国教育界的丑恶有着惊人的相似。而在第三章中,则通过对中日两国历史背景、传统文化、国民性格、教育制度以及受西方影响等角度,对两国教育界丑恶现象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明治时期的日本和民国时期的中国,既保留了等级制度、等级观念等封建残余,又在吸收西方文化时,受到了西方资本主义重商思潮的冲击,使得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在社会盛行,使得社会更加畸形病态,《哥儿》与《围城》中四国中学与三闾大学中的丑恶黑暗即根源于此。第四章对两部作品的主人公的性格和命运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二人虽都为正面人物,但由于自身性格的缺陷和环境的险恶,无法适应环境,导致了各自的悲剧命运。同时指出了二人性格的差异,哥儿更加率真、敢于与黑暗势力作斗争,方鸿渐则比较软弱,缺乏行动能力,随波逐流,甘受命运摆布。而两人都无力改变黑暗的现实,更无力建立新的合理的社会秩序,只能在失败面前选择逃离。第五章对两部作品的其他正面人物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豪猪和赵辛楣虽然有能力、有正义感,敢于对丑恶现象做斗争,却仍然由于个人力量的微薄而无力改变不合理的社会秩序。同时指出了两个理想女性形象——阿清和唐晓芙在两部作品中的作用。第六章从写作特点、人物描写以及人文关怀等角度比较了两部作品的艺术特色,指出了两部作品的优劣,进一步阐明了两部作品的文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