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的村域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sf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及统筹城乡发展等多重战略的快速推进,人口与土地两大乡村发展的核心要素发生了显著变化,突出表现为城乡人口和资源流动的加速、要素重组与功能整合的加剧。农村居民点作为农户生产生活的栖息地、村域人地关系的核心,其空间正经历着由缓慢演进向突变转换。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作为践行“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和助推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举措,在提高农户生产生活水平、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在实践中因较少关注农村居民点间的联系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忽略乡村转型过程中农村居民点空间功能的转换和重组,及新时代特征下空间重构受益主体和服务对象的差别化需求和偏好,尚未真正解决资源共享低效、空间结构失衡、空间功能整合失效等弊端,造成农村居民点空间的互动性与互通性严重匮乏,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建设。据此,本研究运用空间相互作用理论,构建村域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问题诊断—空间相互作用关系—空间重构路径及实现”的研究脉络框架,以重庆市合川区大柱村为研究区,建立“农户—农村居民点”数据库为数据源;从分析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问题诊断入手,以理清农村居民点空间相互作用关系为核心,融贯村域环境条件并兼顾农户意愿及需求,厘定空间重构路径,进而实现村域农村居民点空间“互动互通、功能融合、体系均衡”的重构目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大柱村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离散特征整体为集群型,但各社间存在集群分布和随机分布的差异;在布局模式上主要有点状分散、带状延伸、块状集聚3种类型,其空间分布特征取决于特定的村域环境,受到地形地貌、资源禀赋、社会经济状况的综合影响;空间因素作用下,3~1级地形位对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具有优势,且在2级地形位上其分布偏好性最强,分布指数达到峰值,其分布指数趋势线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从水源地和主干道路来看,其分布的优势区域分别为200m~0、m 100~0缓冲区,且随着各自缓冲区的变大其分布指数趋势线均呈现递减趋势;诊断发现当前大柱村农村居民点发展和建设过程中主要存在用地粗放、体系组织核心弱化、空间功能缺失、农村人居环境问题突显四方面的问题。(2)运用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实现了对农村居民点空间相互作用关系的明晰。从农村居民点特征、公共服务体系、农户特征三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可真实表达农村居民点综合质量;基于引力模型,可客观地反映出农村居民点空间相互作用强度及等级;依据空间相互作用单元中最大引力联结线的数量、走向及二者的组合结构,综合判断出大柱村农村居民点空间相互作用存在串联传导型、并联传导型、双核对流型和聚合辐射型四种类型;依据空间从属关系对农村居民点节点进行归并,得到村域内的5个核心节点,通过其辐射域的初步划定和修正而形成空间作用范围,据此理清农村居民点空间相互作用关系。(3)空间相互作用关系导向下的重构路径,能够实现农村居民点空间“互动互通、功能融合、体系均衡”的整体性重构目标。基于农村居民点空间相互作用关系,融贯村域环境条件并兼顾农户意愿及需求,依据空间核心节点确定了5个农村居民点组团空间;据空间功能的依赖和互补关系,结合辐射域内农户生计状况及产业特征,针对5个组团空间构建了3类主导功能,即满足高度依赖土地(生产性收入为主)农户的生产主导型、满足兼业化(经营性收入为主)农户的服务主导型、满足基本脱离农业生产(工资性收入为主)农户的生活主导型新型农村社区;基于组团空间相互作用的从属关系,厘定生活主导型社区为中心村,生产和服务主导型社区为基层村,构建了“一横半环一纵”的“弓箭形”非均衡居民点体系空间结构,形成以中心村为核心、基层村为辅助的“中心—基层”两个等级的农村居民点体系,最终实现“互动互通、功能融合、体系均衡”的农村居民点空间整体性重构目标。
其他文献
为了建立并优化鸡法氏囊蛋白质组学的双向电泳技术体系,以不同日龄雏鸡的法氏囊组织为研究对象,用固相pH梯度胶条进行等电聚焦、SDS-PAGE垂直电泳,采用不同的样品制备方法,对
齿科修复复合树脂因其美观性、生物相容性良好、物理机械性能优越、操作方便等优点,极大地满足了龋齿患者对齿科修复的要求。目前已逐渐取代传统的银汞合金材料,成为最常用的
通过ArcGIS平台对博斯腾湖地区资源三号卫星高分遥感影像数据进行生态环境因子识别提取,计算出2014年荒漠化土地面积为3957.27km^2,湿地面积为1242.93km^2。对比2007年遥感监
当前,我国正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和支持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议题。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不仅能有效解决农民工就业、增收问题,更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
本文使用TV-STAR模型研究发现,我国通货膨胀路径中结构性变化与非线性共存。结构性变化发生在1995年左右,结构性变化前的通货膨胀路径中存在高、低两个均衡点,结构性变化后的
教唆犯不论是在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都是古老而又传统的问题,是历来学者们关注和争论的话题。本文试图从教唆犯的性质、成立要件、教唆的未完成形态等几个方面入手,探究教
进行动物实验时,为进行准确的统计检验,动物必须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进行随机分组。其目的是使一切干扰因素造成的实验误差尽量减少,而不受实验者主观因素或其他偏性误差的影
通过对小花棘豆内生真菌的分离纯化,筛选产苦马豆素内生真菌,探讨小花棘豆内生真菌与其毒性成分苦马豆素的相互关系。本研究对采自内蒙古西部草地的6份小花棘豆样品进行内生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道路上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城市的快速发展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市涌入,这一结果虽然满足了
应用毛细管电泳前沿分析法研究了荧光素钠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利用游离荧光素钠平台峰高度和荧光素钠浓度与峰高的线性关系得出游离以及与BSA结合的荧光素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