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嗜酸性粒细胞在变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ABPA)患者中的诊断及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临床上可观察到ABPA患者粘液栓形成、肺门淋巴结增大以及癌胚抗原(CEA)增高等影像或实验室检查异常,并且在疾病痊愈的过程中会逐渐改善,我们推测这些改变与嗜酸性粒细胞有关。本文拟分析嗜酸性粒细胞与粘液栓、肺门淋巴结肿大之间的关系,以及探讨在ABPA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是否可以作为CEA的分泌细胞。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9年6月我院呼吸及危重症医学科收治的37例诊断为ABPA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嗜酸性粒细胞与粘液栓形成和肺门淋巴结肿大之间的关系。探讨患者疾病转归过程嗜酸性粒细胞与癌胚抗原(CEA)的关系,取病理穿刺标本用抗人CEA抗体结合组织中的CEA,免疫荧光二抗标记结合了CEA的一抗,经过苏木精复染,从而寻找CEA分泌细胞的证据。结果分析37例ABPA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咳嗽咳痰、喘息、发热以及咯血等;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中位数1080(540,1430)/u L、癌胚抗原(CEA)中位数7.2(3.65,12.70)ng/ml,外周血总Ig E水平、特异性烟曲霉抗体水平(s Ig E)均高于正常平均水平;患者胸部CT影像学表现多样。胸部CT表现有粘液栓的患者与无粘液栓的患者相比,其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更高,有统计学意义(中位数1220/ul和900/ul,p<0.05)。胸部CT表现有肺门淋巴结增大的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亦高于无淋巴结增大组,有统计学意义(中位数1240/ul和830/ul,p<0.05)。我们分析了一例病人随访过程中EOS和CEA的下降过程,发现在治疗过程中,随着ABPA患者肺部浸润逐渐好转,嗜酸性粒细胞数量与CEA水平也逐渐降到正常水平,两者呈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r=0.929,p=0.022)。分析搜集的37例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数与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均与血清CEA水平呈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r=0.506及0.459,p=0.001及p=0.004)。免疫组化证实嗜酸性粒细胞的胞质内存在CEA的表达。结论ABPA患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当支气管哮喘、慢阻肺、支气管扩张的患者合并出现难以控制的咳嗽咳痰、胸闷、喘憋症状,并且肺部CT表现为肺部浸润影时,需警惕ABPA的发生。我们在有粘液栓和肺门淋巴结增大的ABPA患者中观察到更高水平的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嗜酸性粒细胞与ABPA患者中肺门淋巴结增大和粘液栓形成有一定的相关性,表明嗜酸性粒细胞在ABPA炎症形成中参与了重要的作用。ABPA病人中多数存在外周血CEA水平增高,当肺部病灶好转或消失,CEA和EOS也恢复到正常水平。在ABPA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可充当CEA的分泌细胞。